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努力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大运河地理空间跨度大,延续使用时间长,文化遗产资源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大运河文化积淀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为运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沿线城市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孕育出丰富的水运文化、贸易文化、乡土文化、城市文化、生态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不足,保护、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不够。新时代十年,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颁布实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工作逐步加快。沿岸城市致力于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所蕴藏的民族团结追求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精神。
当前,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深入阐释和生动展现大运河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基础,聚焦重大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深度研究,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大运河文化中蕴藏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并使之焕发出新时代风采。加强大运河文化系统研究,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构建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大力培养专业研究人才队伍,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建设,通过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研究的规模和质量,为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提供有力保障。
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要善于运用现代文化呈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等统一起来,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重要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设施、主题博物馆和专题文博场馆等。二是拓展活化利用方式。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数字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场景重新呈现大运河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脉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办好大运河特色主题活动,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互鉴。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积极与其他国家的运河沿线城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建立国际化大运河传播平台,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好中国大运河文化,为世界运河文化交流互鉴搭建平台和桥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