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线通水后,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23 12:53:25 浏览()次

2022年4月28日,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和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20世纪70年代以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断流,影响了功能的发挥。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全长1789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改善了运河水资源条件,促进了运河生态环境复苏,并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标积累经验,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需要写好水文章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2年,京杭大运河作为主要输水通道,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文化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岸、城、人以及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大运河因水而生,因水而起,如今又被赋予了南水北调、畅通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水是大运河最灵动、最有代表性、最具文化承载力的要素。激活大运河文化价值、续写时代新篇,首先要写好大运河水文章,努力实现大运河水量充盈、水质良好、人水和谐。如果大运河缺水干涸、长期断流或者水脏水差,连基本的资源价值、生态价值都丧失殆尽,其文化价值也将不复存焉。

写好大运河水文章,需要统筹“三水”治理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是写好大运河水文章极为重要的一步,彰显了我们在新时代唤起大运河文明文化活力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成效。但是,仅仅实现京杭大运河有水还不够,还要实现大运河长期有水、水是好水、人水和谐。

当前,大运河仍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问题。2022年4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发现,大运河宿迁段岸线堆存大量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在滨河生态空间违规审批开办生产企业,长期非法占用大运河邻近土地,乱堆乱放大量水淬渣,严重破坏大运河岸线和生态空间。

新时代的大运河保护治理应坚持问题导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全面复苏河湖生态。在水资源管理上,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实施水系连通,科学调水补水,综合利用各类水源,实现大运河有水有流。在水环境治理上,要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湖泊湿地保护,统筹治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有效整治船舶航运污染,实现大运河水清水好。在水生态保护上,要加强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和生态空间管控,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大运河沿线绿色生态廊道,更好满足群众亲水近水需要,实现大运河人水和谐共生、水城相得益彰。

统筹大运河“三水”治理,需要强化地区协同

大运河历经千年,跨越南北,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涉及8省(直辖市),又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集资源、生态、经济、文化效益于一体。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随后相关部门跟进出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形成“1+4”的顶层设计体系。沿线8省(直辖市)紧扣国家层面规划布局,分别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分省实施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

大运河的文脉源于水脉。打造大运河文化高地,推动大运河高水平保护治理至关重要,而统筹“三水”治理、强化地区协同是关键。要从大运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树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科学、合理、有序推进保护治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唱好协奏曲,要统筹好引调水、治污水、保供水、抓节水、防洪水,处理好水和城、河流和湖泊、运河和支流、地上和地下的关系,为传承和培育先进文化提供绿色支撑。

无水不成河,好水泽两岸。加强大运河保护治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兴水利除水害、人水和谐共生理念,我们应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续写新篇,让大运河的文明之光、文化之美更好浸润人心、激发自信、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