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和过度超采成地下水资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3-23 13:32:55 浏览()次

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至关重要。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主题为“珍惜地下水 珍视隐藏的资源”。

从22日开始,我国也开启为期一周的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为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我国各地以 “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主题,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设置“中国水周”并进行相关宣传意义重大。据了解,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在全球水资源占比为世界淡水总量的6%,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是目前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成为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当下,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成为破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难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保护地下水资源,我国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多年来,发布了多个规划、计划和方案,对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有效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务院于2011年、2015年、2016年分别批复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发展区域,地下水是华北平原重要的饮用水源和战略资源。2013年,国务院批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保障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85%左右;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有效监控,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力争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

2021年11月发布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对地下水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印发,再次提出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等。

那么,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情况如何?

道阻且长,两大难题成绊脚石

据了解,目前,地下水污染和过度超采是我国地下水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方面,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10171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Ⅰ—Ⅱ类水质监测点占22.7%,Ⅳ 类占33.7%,Ⅴ类占43.6%,主要超标指标为锰、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

专家称,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着明显的不同。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都比较缓慢,若不进行定期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

据介绍,随着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但因资金投入不足、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等原因,管网漏损致使污水外渗,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土壤中一些污染物、化肥和农药等,都会对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而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恢复和治理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另一方面,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极易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

为此,生态环境部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还将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完成及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水利部也在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记者了解到,尽管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和超采状况有所好转,但当前中国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防治难度依然较大;而地下水超采的总体形势也依然严峻。地下水资源保护仍然道阻且长。

解困地下水资源 “危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政策支持下,环保行业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寻找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破题方式。

水污染方面,近年来,北控水务、威立雅、首创水务、中持水务、碧水源等企业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其中,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工修复)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技术模式和场地修复技术方案。

在“十三五”水专项设立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中,由北建工修复承担的“典型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工程示范”研究顺利通过验收。据示范场地地下水检测结果,所有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考核指标,去除率为81.71%—100%。

据了解,在3年的实施期内,建工修复联合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合作单位,在京津冀两个示范场地研究应用了多相抽提、原位回灌氧化、原位井注入氧化等地下水污染修复关键技术,并成功研制了1套模块化尾水尾气处理设备和1套多相抽提设备。

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技术无疑是突破的关键。日前,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等6个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

《意见》围绕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需求,拟解决地下水多介质污染的形成机理、气水土污染的相互影响等基础科学问题,突破核心防治技术,建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综合治理等集成示范区。

地下水超采方面,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河北提供了正面案例。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因过度使用地下水,河北惊人的地下水“大漏斗”问题引发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北打出“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截至2021年底,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3亿立方米。今年底,河北将提前完成到2035年压减59.7亿立方米的治理任务。

这一成就的取得,是河北各方努力的结果。据报道,在河北,地下水使用量较大的农业,在推广抗旱节水品种;一些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利用;饮用水取水也将抽水井进行了淘汰。在此基础上,河北还开展河渠、湖泊生态补水,弥补地下水“亏空”。

对其他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来说,及时采取措施,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也已迫在眉睫。

原题:急需破题!污染和过度超采成地下水资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