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十里长街,品南官新韵。南官河,浙江台州市路桥人心中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曾经“劣水横流”的景象已再难寻觅。然而,雨污混流、自净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却让南官河水质一直在Ⅳ类-Ⅴ类徘徊。提升南官河水质,让水更清、岸更美,不仅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成了周边群众的心之所盼。
去年以来,台州市路桥区政府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在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环科院)贴心帮扶下,创新实施了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重点通过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等举措,实现了南官河Ⅲ类水的提升突破。
瞄准症结服务,谋划设计治水新模式
“‘五水共治’开展后,通过一系列治水措施的不断深入实施,南官河虽然越来越美,但是水体看起来还是不够清澈。”路桥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略显无奈地感叹。
得知路桥面临水质提升难的困境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主动组织相关处室业务骨干和浙江省环科院专家前往现场调研,并委托浙江省环科院全程跟踪服务,开展水质提升攻坚。
为让服务更到位、攻坚更高效,浙江省环科院组建了“红色先锋”党员博士服务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博士业务技术水平,驻点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帮扶。
“驻点后,博士服务团第一时间深入南官河流域实地踏勘,开展全域调查,在综合总结分析南官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现状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浙江省环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按照“流域系统联动、‘泥、水、岸’全面考虑”的综合治水思路,按照“找问题、抓关键、突重点、降污染、营生境”的系统治理模式,谋划了保峰桥生态湿地公园工程、入河排水口综合整治工程等多个治水工程,整体提升南官河干支流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项目不仅能提升南官河水质,还可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水循环系统,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博士服务团负责人说。
紧贴项目服务,指导应用治水新技术
夜幕降临,路桥街道历史文化街区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邮亭泾是南官河支流,河道全长700米。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前,河道水体仍较为浑浊,感官不佳。
去年11月,随着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落地实施,路桥区应用水下生态修复新技术,在大量栽植“水下森林”的基础上,投放了1660升食藻虫,以“一虫一草一系统”为核心,构建“食藻虫—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打通了生态链,恢复了邮亭泾水体自净能力。
“除了在‘水下’做文章,我们还在水上密集设置了生态浮岛,通过实施水下水上等一整套治理措施,如今,邮亭泾不仅河水透明度大幅度提升,水质改善明显,河道景观也越来越美。”路桥区治水办负责人王文波说。
提升邮亭泾水质只是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目标之一。作为项目一期的另一目标,为提升南官河保峰桥断面水质,路桥区在保峰桥断面上游约350米处的南官河西岸空地,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08亩的保峰桥人工湿地,通过配套的一体化提升泵站,将南官河水引入湿地预处理设备,经过“生化法+磁混凝”工艺,最终实现水质提升。
除了邮亭泾“一虫一草一系统”模式、保峰桥人工湿地“生化法+磁混凝”工艺,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的创新技术还有很多。
“项目推进过程中,在浙江省环科院‘红色先锋’党员博士服务团的认真研究、精细分析和内外对接下,我们还全方位引入三维膜介质生物处理技术、均流式磁分离沉淀技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等创新性治水技术,为全省治水工作提供了路桥经验。”路桥区环综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