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进驻前,便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在前期排查中,督察组在山西省清徐县发现,当地两条绵延数公里的污水渠——九斗退水渠和东湖退水渠,最终汇入南白石河(汾河二级支流),对流域造成水环境污染。
南白石河太原市和吕梁市交界处的自动监测站显示,自去年7月至今年3月,超过30%以上的天数,水体都超过了劣Ⅴ类水质。因此,督察组认为,南白石河清徐段稳定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还未达到。
“真”“假”污水处理设施
督察组提前不打招呼,也没有当地向导,便直奔现场,在现场发现两个污水处理设施。一个“真”污水处理设施和一个“假”污水处理设施。
所谓“真”是因为,这是一个日处理量为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可以收集处理九斗退水渠内部分的污水,以及东湖退水渠内部分的污水。
为什么是“部分”?督察组解释称,九斗退水渠的污水通过自流进入处理厂,渠内设置有拦水坝,采用“拦河截污”的方式处理污水。但现场发现,闸门已被污水淹没,起不到拦截污水的作用,“到了夏季,雨水量增大,污水便会大量涌入南白石河。”督察人员说。
东湖退水渠的污水则是通过水泵抽入处理厂,但本应24小时开启的水泵,运行管理人员说,每天只开启3小时左右。
另一个“假”的污水处理设施,“其实只有几个池子,根本没有生化处理工程,仅靠添加次氯酸钠消除氨氮。”督察人员说。
督察组发现,这个临时的污水处理设施位于山西省监测断面上游约300米处。处理方式是从南白石河中抽取部分河水,加入一些次氯酸钠后,再将“处理后”的水排回南白石河。“次氯酸钠是纯人工添加,没有准确添加量,处理后的水也不静置,经过几个小水池就立刻排走。而且抽水泵时开时停,氨氮浓度根本无法有效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运行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监测数据显示,东湖退水渠氨氮浓度长期处于30mg/L以上,有时还有70-80mg/L的情况。
“为了按时完成汾河治理任务,没办法只能人工添加次氯酸钠。”负责运行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作人员说。
老账未还又欠新账
一份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取样检测报告显示,东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南白石河底泥的氨氮浓度分别为189mg/kg、273mg/kg、403mg/kg。
氨氮浓度过高引起了督察组的注意。经核查,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过去东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南白石河周边存在大量的化工企业,那时企业的污水偷排、直排,导致河道底泥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虽然附近企业已被关停,但底泥污染问题迟迟未得到有效解决。
2019年,山西省对南白石河挂牌督办,要求对九斗退水渠、东湖退水渠等进行底泥清淤疏浚。督察组发现,清徐县未按要求清除全部污染底泥,只做了部分清淤“疏通”。因此,督察报告指出,清徐县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汾河流域治理的决策部署不坚决。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欠下的新账就是管网问题。
南白石河的上游分布着近10个村庄,九斗退水渠和东湖退水渠的污水大部分是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2019年底,清徐县铺设了九斗退水渠雨污分流管道,但现场发现,污水管网只铺设了主管线,却没有铺设配套的支管,不能有效解决污水收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督察组认为,九斗退水渠雨污分流的管网工程敷衍应付。
“如果实施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可以满足目前需求。”督察人员说。
事实上,早在2017年,这个污水处理厂就被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名批评过。原因是,2014年设计建造的污水处理厂,历时三年仍未建成,因此被指出建设滞后。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今年,这个建在南白石河上的污水处理厂又再一次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
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历经3年努力,终于实现汾河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但退出不只是一时的退出,如何确保不反弹、不复发,这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毅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