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江苏算好三本账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12-17 13:19:02 浏览()次

  长江江苏段总长432.5公里,是长江的“黄金水道”和“咽喉”,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水生物资源宝库,涵养着沿江5000多万人口。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南通等8个设区市犹如链上珍珠,镶嵌其间。在沿江城市集群发展的过程中,留下越来越多的“绿色印记”。

  但与此同时,江苏省的历史欠账还未还清,四大结构仍需调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系统谋划沿江地区发展,算好“生态账”“经济账”“社会账”,是探寻高质量发展“江苏样板”的一道必答题。

  偿还“生态账”:重拳出击“化工围江”生产岸线转型生态岸线

  长江是江苏省的母亲河,全省八成用水来自长江。但保护好长江水质对于江苏来说,由于多种因素叠加,成为严峻挑战。除了本身地处长江下游,受上中游客水影响较大等因素影响外,解决“化工围江”问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据相关数据,近5年来,江苏省关停退出钢铁产能1931万吨、水泥产能1155万吨,化工企业从2017年初的6800多家压减到大约3400家,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减少到255家。

  走在位于长江北岸、距南京市中心30公里处的老牌化工园区——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原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内,一种现代化工园区的形象刷新了记者的认识。除了随处可见的绿植外,在偌大的园区内几乎闻不到异味。

  处理着这一园区内大约一半化工废水的南京化工园博瑞德水务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有毒化工废水经其核心工艺处理后能变成“锦鲤乐园”。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其排水生物指示塘。一片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水域出现在眼前,塘内有水生植物、微生物、藻类及鱼类生存,呈现出游鱼嬉戏的优美景观。“这些都是二代了,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合鱼类生存。” 这位负责人指着塘中的小鱼告诉记者。

  在江苏,破题“化工围江”的例子还有很多。南京栖霞区综合施策,整治民族化工业发祥地燕子矶;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关停腾退沿江一公里内的化工企业;江苏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张家港东沙化工园整体关停,涉及资金超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关停和转移只是江苏破题“化工围江”的第一步。加快沿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其战略目标。

  在铁腕治污的同时,江苏全力守护长江生态。沿江而行,记者记录着一个个从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点名到成为生态修复典型的故事:南京浦口区“十里造船带”全线重现生态绿色江岸;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停止开发7000多亩江滩湿地、全部拆除违规建设项目;张家港沙钢集团解决钢渣堆放江边、威胁长江水生态问题,预计投入巨资打造长江绿廊风景线……

  其中,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整改案例成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确定的2019年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先进典型(江苏省唯一案例)。回忆起不久前亲眼看到成群江豚“弄潮”的情景,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王召根告诉记者:“看到大群江豚,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惊喜。目前,保护区内生活着25头左右的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增加。”“微笑的精灵”频频现身,印证了久久为功的努力终会取得实效。

  统筹“经济账”:“舍沉舟、弃病树”,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环境容量

  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生产总值逾7.38万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沿江八市是全省经济的“发动机”,为推动“江苏号”列车行进在长江经济带前列做出重要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算好沿江地区长江保护这本“经济账”,更需要全盘统筹、精打细算。

  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相关数据,近5年来,江苏省级财政用于相关长江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资金1300 多亿元,全省总投入近一万亿元。江苏基于良好的经济优势,环保投入力度空前加大,绿色存量变发展增量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治水还需善“谋”,力求“花小钱、办大事、见实效”。沿着南通市区的河道一路走来,一个个以小成本取得治水实效的例子见证着治水人在控源截污、畅流活水等方面的智慧。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断头河因河道水体不流动、易形成淤积等客观因素,长期以来是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跟随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四级主任科员曹慧蓉的脚步,记者来到文峰片区三大断头河中的一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了这条河流在五六个月的时间内,实现水体由劣Ⅴ类向Ⅲ类水质提升的密码:在河道中修建拓扑导流墙,通过隔断原来水体的流向,并借助上下游的水位差,实现断头河的永续自然流动。“原来的治理方案需要破路、拆迁,预算费用高昂,而利用这一妙招,河道整治的费用大约是700元/米。”她说。

  明晰主体责任,确定治污资金分摊方式,从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也是江苏治水的一大法宝。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创新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水系和流域所在区行政边界关系错综复杂,污染责任难以明确。”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处处长居小秋告诉记者,针对这个问题,水环境处结合各争议河段相关区行政边界、地形、雨污管网建设情况、人口信息,以及不同类型汇水区域内人为活动、自然降雨和植被生长等对水体的影响程度,不断优化调整测算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加大环保投入,不应仅是政府行为,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力量。除了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自觉加大投入外,探索新的项目运作模式也是缓解政府资金压力的有效方式。

  镇江市是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其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由国家补贴12亿元资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筹措13.85亿元资金。这一项目的成功落地为高密度老城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光大海绵城市(镇江)有限公司总经理诸宇刚告诉记者:“金山湖是镇江重要的通江湖泊。沿金山湖CSO溢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是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建成投运后,可将污染溢流到金山湖的次数由每年四五十次减少到大约每年五次,为保护长江水质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南通市拒绝了两个投资额度均为两三百亿元的项目,其超出南通市环境容量是重要原因。”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江保护是本“整体账”,只有将调整产业结构和长江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环境容量。

  算好“社会账”:变“被遗忘的角落”为“城市会客厅”

  南通,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市区南部,五山临江而立,山水相依。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深情回忆了自己时隔40年再来此地的真切感受,称赞滨江环境发生“沧桑巨变”。

  跟着总书记的脚步,记者来到这里,沿着江边岸线一路走来,只觉如此长江,美不胜收。不远处,健身、玩耍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夕阳的映照下,欢声笑语和着江涛拍岸、芦荡摇曳,仿佛将美好定格。“冬日亦可胜春朝”,怀着这样的感慨,记者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以前这里是城市‘遗忘角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南通市狼山管理办综合管理局局长周志培在这里长大,见证了南通沿江地区由“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到“城市会客厅”的蝶变。

  整治前,这段沿江“黄金岸线’为何成为“生态伤疤”?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水处处长范树留告诉记者:“化工围江、码头林立、岸线被占是主要原因。”

  2016年以来,南通以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为切入口,针对五山地区以往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等问题,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据介绍,南通市将环境治理修复与生态宜居建设统筹考虑,超过2/3的沿江区域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

  据记者了解,在江苏省,利用滨江区域打造城市会客厅的,南通不是个例。河西鱼嘴城市客厅、暮燕风貌区城市客厅、江北新区定山城市客厅……南京规划九大城市客厅,努力实现由背江发展向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转变;泰州泰兴、无锡江阴、苏州常熟和张家港等地在抓好长江岸线清理整治的同时,打造了一批亲水生态特色示范工程,真正做到还江于绿、还江于民。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从南京到南通,江苏八百里长江碧水绵延。每一片湿地、绿廊、新城,都在讲述着绿色发展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的智慧,是江苏激活新动能、高质量领跑长江经济带的源动力和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