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怪”虽假 但也警示长江塑料污染之重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9-18 13:19:40 浏览()次

  此次“水怪”事件也是一记警钟:在生态治理日臻精细的背景下,长江中的塑料、微塑料污染仍不容忽视。

  连日来,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三峡水怪”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所谓的黑色巨型神秘生物“三峡水怪”,究竟为何物?黑色塑料网袋、遮阳网、围油栏……网传答案变来变去。

  9月17日上午,事发地安徽池州市长江汽车轮渡管理所周所长揭晓了答案:经打捞上岸后查看,该黑色物体是某一造船厂废弃的气囊,系橡皮材质。该气囊长约20米,目前被放置在码头,稍后将作为废弃物品处理。他推测该气囊来自长江上游。

  闹得沸沸扬扬的“水怪”,最后却是橡皮气囊,难免让人啼笑皆非。

  “水怪”之谜被破案,也是一堂科普课。但水体被塑料污染的“心魔”,再次笼罩在民众心头。

  水中水下黑色橡皮囊和塑料多,是造成塑料污染的重要原因。如何防范塑料污染,既是当今社会的一块心病,也是一种需付诸行动的大事。

  橡皮囊当然不等于塑料,但橡胶(皮)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塑料的一类。无论是废弃塑料还是橡胶进入环境,最后进入河流和海洋,都会生成大量微塑料,其负外部性不容小觑。

  2017年6月,德国亥姆霍茨环境研究中心在英国《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地球海洋中有90%的塑料垃圾是通过10条河流进入的,这10条河流全部位于印度、非洲和中国,其中就包括黄河、长江等。

  由于这些河流的长度、流域和两岸的居住密度大,违排多,这给环境造成了灾难性污染,塑料就是其中的罪魁祸首。这里面,排名榜首的印度恒河每年携带多达54.4万吨塑料倾入海洋,排在其后的中国长江,每年的塑料垃圾输送量也高达33万吨。

  塑料在河流中经过水流的运输和碰撞,一方面进入大海,另一方面在中途就已经分解为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和大于5毫米的塑料碎渣,在进入海洋后,经过洋流的作用和与其他物质撞击与挤压,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微塑料和塑料碎渣。

  微塑料和塑料碎渣会进入饮水、食品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其他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和生态链进入人体。以1名成年人每天摄入10.06克的盐或等量替代品计算,一年就会摄入约2000个微塑料。尽管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尚无完全的定论,但有结论认为,足量后可能会致癌、致畸,或干扰内分泌。

  虽然,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此次出现的“水怪”仍表明,长江中的塑料、微塑料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问题还是不容忽视。这次事件中,无论20米长的气囊是造船厂乱扔,还是冲刷至此,都在提醒,长江的塑料污染防控还得再加码。

  某种程度上,不止是长江,中国诸多江湖和近海都存在“水怪”,但这不是怪力乱神意义上的“怪”,而是塑料、微塑料及其他污染物。“三峡水怪”的确是假的,但塑料污染问题严重却是真的,这也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工作来防治。

  □张田勘(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