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心开展联合研究 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3-18 19:33:21 浏览()次

长江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贵阳、重庆、攀枝花、娄底等地驻点工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的不断巩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18年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按照“1+X”模式,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形成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高度融合、相互反馈的攻关团队和平台,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心以长江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以科技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为宗旨,以推动水专项等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优势专家团队驻点跟踪研究为抓手,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和集中攻关,形成“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模式,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成果,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建设和谐长江、清洁长江、健康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和数字长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高端智库。

  一年来,长江中心工作有序开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联合研究和驻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智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19年2月26日,《生态环境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其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的作用”。这是对长江中心工作的认可,更是对长江中心的鞭策和重托。

  创新机制 央企助推 抓好联合研究六项重点任务

  科研的目的,是支撑管理决策和实际工作。所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据了解,长江中心组建之初,就成立了联合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联合研究重大事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由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青海省分管领导组成;成立联合研究管理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指导、监督联合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长江中心还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最高学术评议及咨询机构,顾问委员会是综合性宏观决策咨询机构。

  长江中心组建方案明确提出联合研究六项重点任务,编制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实施方案》于2018年11月26日通过了专家论证。

  2019年2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第一期)执行协议。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希望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攻关,共建长江中心,为长江保护修复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支撑。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表示将发挥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骨干主力和基础保障作用,举全集团之力,用实际行动服务长江、回馈长江。

  三峡集团对联合研究的大力支持,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未来两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将重点承担以下六项任务:一是精准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成因。基于长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分区分段识别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及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问题成因,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从流域及区域尺度上识别并评估水环境风险与重点行业风险源,建立污染源风险防控战略。二是支撑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确定长江流域区域水环境目标体系,开展长江闸坝群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流量优化调度,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环境纳污能力为基础,制定控制单元及重点区域的污染物减排优化方案。三是构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解决方案。摸清驻点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本底,分析源问题,开列源清单,基于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案优化,编制“一市一策”水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方案。四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推荐与验证。推荐并验证适用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水污染控制技术,集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农村农业、城镇生活、黑臭水体污染控制的各类先进技术,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提标改造、淘汰替代、循环利用等方面推动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五是创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开展长江流域水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重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地方标准与主要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与环境政策研究,结合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绿色发展与空间管控策略研究,开展长江流域(2035)生态环境根本改观的优先战略与途径研究。六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决策平台。以水质目标管理为核心,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决策平台,形成长江流域数据优化与共享平台,实现对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识别、预警和全过程演示,为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产品和信息服务。

  驻点研究 定制服务 强化对地方的科技帮扶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于2014年~2015年曾在芜湖市挂职,与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对芜湖市环保有着特殊感情。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芜湖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组长,郝芳华与芜湖市“再续前缘”。

  芜湖市是长江重要的节点城市,在长江大保护中具有独特而重要地位。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与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等优势技术团队组成驻点工作组,紧密围绕地方政府环保科技需求,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为基本要求,写好长江大保护的芜湖篇章。

  启动驻点跟踪研究以来,工作组在与芜湖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座谈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融汇化工、保兴垾水系和龙窝湖等重点点位,通过深入对接,确定了“广泛调研,深入剖析,系统施策,综合整治”这一破解芜湖市生态环境修复困局的基本方针。并确定了协助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技术,做好排污口排查溯源、重要水体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力求抓住长江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真正做到“为国护江、为民治江、为城建江”。

  为了实现芜湖市的“长治久清”,工作组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改变分散治理现状,并确定了“1357”工作路线:协助地方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一个目标;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的三个融通;做到“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五“边”模式;完成源清单、重点源治理方案、重要水体保护修复、风险监控预警、市综合解决方案、流域综合解决方案、地方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等七项任务。

  像郝芳华这样的城市驻点负责人,在长江经济带的相关城市还有很多。2018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通知》(环科财函〔2018〕206号),公布了第一批58个驻点城市,明确了驻点跟踪研究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组牵头单位和负责人。

  经过前几轮对接,驻点工作组基本掌握了驻点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科技需求,明确了工作重点,因地制宜优化了工作模式,为下一步驻点工作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驻点工作组的工作以地方实际为切入点,切实消除了地方政府的“心头之患”。

  以贵州省为例,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磷污染是困扰当地政府60年的“老大难”问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来,开阳县委、县政府将洋水河治理作为全县生态保护头等大事,累计投入资金3.17亿元,并依法关停了金中镇广门田磷矿等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大力整治,河流水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不能达到地表水功能要求。

  面对地方政府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的贵阳市驻点工作组研究提出了“6+1”工作方案。在开展全流域系统调查,梳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流域内已经实施的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开展系统诊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了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系统解决方案,提出了流域绿色发展建议。这个工作方案在今年1月下旬论证会上获得专家认可。

  在贵阳市政府统筹安排下,工作组以洋水河磷污染治理方案为切入点,又陆续启动了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及黄磷企业污染防治等研究工作。截至目前,驻点团队累计安排100多人(次)进行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倾听一线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声音,确保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切实破解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

  构建平台 智汇长江 强化对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决策支持

  科学制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综合解决方案,需要多要素、多尺度、多源融合的全流域大数据支持。为此,长江中心将大数据整合和智慧决策平台的建设作为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有力工具。

  平台以实现长江流域数据采集的多样化、问题诊断的自动化、水质目标响应关系的数字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可视化、决策会商的便携化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明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的总体功能和框架设计。打破部门、行业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共享壁垒,建立综合数据采集和共享系统。以水环境预测预警、主要污染物纳污能力计算和污染控制优化为核心,构建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动态模拟和预测系统。建立流域会商机制,运用可视化技术,建立由省市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会商系统,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决策。

  据了解,智慧决策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长江流域数据汇集与优化共享平台。采集汇总长江流域重点城市各部门、各区域涉水数据和项目成果数据,采用时序数据库、边缘计算、分布式列存技术、数据湖架构、数据治理、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构建自动化、实时化的综合数据集。提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保障数据及时、准确、稳定地传输、交换和共享,最终实现跨系统、跨数据库、跨业务的数据汇集及交换共享服务;解决长江流域海量、异构的大数据存储与管理难题;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类分级共享功能。

  第二是长江流域水质目标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长江流域重点区域数据集,集成水专项等已有成果,构建水环境模拟与预测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生态环境管控辅助决策系统、水质目标考核评价管理系统,构建变化环境下的长江流域多要素综合模拟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技术评估、验证和综合集成,构建长江流域水质目标综合决策业务化平台,提高长江流域水质目标综合决策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演示与会商系统。应用优势技术,构建长江重点流域和重点湖库生态环境场景演示系统,进行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识别和预警,实现源数据——问题诊断——成因分析——决策支持的全过程演示。通过对重点流域和重点湖库模型输出数据进行自动化解析处理,实现与控制单元划分等空间信息的叠加,基于三维GIS和大数据技术,直观呈现可视化的模型分析结果。构建长江大保护决策会商系统,实现与政府、部门与机构的互通互连。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指挥调度,实现远程会商。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决策平台的建成将为生态环境部和地方政府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服务。(童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