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引擎”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4-25 11:21:55 浏览()次

“近年来,监测中心积极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力争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赋能生态环境监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高效感知和深度认知能力,推动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转型升级,加快监测中心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步伐。”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逢乐表示。

成立于1974年的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围绕“以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抓好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两个重点,不断提升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全省生态监测系统在监测网络一体化、技术装备数智化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获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图为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受访者供图

 

擦亮“眼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作用

彩云之南拥有相对高差6700米的垂直地貌,既有丽江的玉龙雪山,也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2020年,西双版纳州出现了云南省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以来唯一的重度污染天气,但该地地处横断山脉,满布山地丘陵,且毗邻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传统的空气质量监测方式以地面固定监测为主,无法满足西双版纳州和周边地区对差异化、多样性空气质量监测分析的需求。”监测中心向峰介绍说,“但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数据和结果是否‘真、准、全、快、新’,发挥着环境治理‘眼睛’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能否顺利推进”。

据介绍,2021年,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由中科院院士、国家级专家团队和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部门提供帮扶指导,监测中心仔细研究了南亚、东南亚国家春季烧荒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问题,依托自身技术和物资储备,挂牌成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示范基地,最终探索出了天基卫星遥感,空基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航测,地基城市定点精密监测的“天空地一体化”加密监测方式,并为西双版纳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为云南省科学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监测中心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性。“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加密监测,不仅使用了国内外卫星资源,还动用了颗粒物飞行时间质谱、颗粒物激光雷达、车载移动监测设备等70多台(套)先进精密仪器,形成了“污染源+环境质量+气象+人类活动水平”等多源数据集。监测中心还在其他领域大胆尝试,与其他单位合作挂牌成立了白马雪山和洱海两个“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示范基地。

“推动监测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是进一步适应省以下监测机构垂改新要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突出问题的内在要求,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监测中心副主任赵琦琳表示。

锻造“铁军”:在“事”上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云南矿产资源丰富、跨境(界)水系众多,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历史遗留的涉重问题多,重化工行业比重大,特别是生产安全和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重金属、石油类流域性水污染情况突出,做好“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等水环境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难度大。

“2021年‘7·23’昭通向家坝翻坝码头发生停泊货船断裂倾覆事故中,昭通生态环境部门23日21时04分接到投诉,24日凌晨3点40分我们就为指挥中心提供了应急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监测中心杨晓曦说。

这一过程中,监测中心需要在接到报告后,先于其他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监测,以最快速度完成队伍调度集结、仪器设备准备、监测方案制定、监测任务实施、数据质量控制、污染态势研判、信息结果报送等大量工作。监测采样和分析任务在此时会变得重复、交叉、叠加,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倍加重,要保障数据做细做实做全并不容易。

自2021年以来,妥善应对并参与指导了迪庆神川矿业尾矿库泄露、曲靖富源响水河水库铊指标异常、贵州六盘水洗油泄露等多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云南全省累计投入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人员8000余人次,提交监测数据13000余个。据了解,为保障水环境治理更高效的监测要求,监测中心在全省布设省控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516个,其中国控断面(点位)210个,居全国第二,全省形成手工“1000+”及自动“138+”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每月60余万个水环境监测数据纳入省级综合数据管理。

“在一次次严苛、高强度的应急监测任务中,我们练兵备战‘锻造’铁军。”监测中心党委副书记赵博捷表示,“环境应急监测任务,成为了检验和推进监测网络、技术、业务、管理等不断优化升级的契机。”

据介绍,2023年,监测中心不断尝试从现状监测向预警预报跨越,从理化指标向生态指标拓展,加强污染溯源监测多元手段融合应用,强化对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等多源监测数据的关联分析等方面的探索,致力于完善实时感知、采样分析、溯源追因、应急预警、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全链条监测技术体系。

风雨兼程、连续作战是监测人的常态,轮值轮采、通宵达旦更是日常,也正是依靠着他们过硬的综合业务能力、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气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得以加速建成,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编辑: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