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板车“拉”来的监测中心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3-21 10:17:01 浏览()次

“最近收到个好消息,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已发文同意我们设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南张家界站(森林)。”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科副科长梁鑫很开心,“这是我们开展生态监测的重要工作之一。”

生态监测是湖南省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张家界监测中心)的特色工作。近些年,张家界监测中心立足地域特色,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监测能力,从成立之初仅有7个人、1辆板车的监测站,一跃成为湖南省叫得响的“排头兵”、生态环境部先进集体,其背后是数代监测人的吃苦耐劳、实干能干。

 

 

从无到有:织就生态监测网络

“我们的生态监测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梁鑫告诉记者,“之前中心既没有专门负责生态监测的科室,也没有专门承担生态监测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的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拥有开展生态监测的基础。”

“生态监测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是环境监测发展的趋势,也是张家界监测中心想要打造的特色工作之一。”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质量管理科副科长樊莹表示,“凸显张家界特色,让张家界监测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当中拥有一席之地,实现监测创新,拓展生态监测是必然选择。”

为此,张家界监测中心以课题组形式开展生态监测,全体干部职工都是课题组的成员,必须参与生态监测。梁鑫举了个例子,之前他们在澧水进行水生态调查时,和高校专家分工合作,中心工作人员主要承担筛选点位、规划路线、采样等工作,专家负责对物种进行分类鉴别,“这样不仅缓解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生态监测相关知识。”

同时,张家界监测中心不断完善生态监测的基础设施,在张家界境内建设了36个森林生态系统永久监测样地,安装36台红外相机,布设了10条固定生物监测样线,设立了11个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初步建成张家界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了找到合适的样地布设红外相机,我们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梁鑫告诉记者,“之前在八大公山寻找珙桐样地时,地势险峻,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此外,监测中心于2021年开始筹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张家界生物多样性展示馆,经过不断完善,在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三楼建设30平方米标本馆,收藏各类标本1000余份,展示张家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未来,我们还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创新,不断延伸监测领域,在已有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技术科科长邱帅表示。

从弱到强:打造湖南监测“排头兵”

“白手起家”对于张家界监测中心来说并不陌生。张家界监测中心只有20个工作人员,原是全省最弱的驻市州中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张家界精气神,一跃成为全省前列。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生态环境监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家界监测中心也面临 “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的监测新常态。

为提高监测能力,张家界监测中心从思想、硬件、软件三方面下手,提升中心实力。思想上,从严治党,以政治学习铸牢思想之魂,以正能量引导带动队伍建设提升;软件上,重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监测能力;硬件上,完善基础能力建设,解决监测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

“如今我们监测中心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监测项目由以前的6大类125项拓展到8大类312项,监测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胡家忠表示。

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监测人员的默默付出。“像我们做采测分离时经常要加班,因为送样时间不规律,样品随时都可能来,最晚一次我们等到凌晨2点才拿到样品。采测分离任务来临,意味着实验室将彻夜无休。” 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樊玲凤告诉记者。“我们和市生态环境局共用一栋楼,以前他们经常下班后给办公室打电话,反映我们实验室没有关灯,后来就理解了。”

“这种‘爱岗敬业、顽强拼搏、忘我为公、不畏艰难’的监测精神其实是代代相传下来的。” 最近,樊玲凤正在整理张家界监测中心成立以来发生的故事。据她了解,监测中心(当时被称为“环境监测站”)成立初期,资金紧缺,环境艰苦,站里只有7个工作人员,1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他们靠着一辆板车拉着实验器材走南闯北,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张家界中心可以被称为板车‘拉’来的监测站。”

“监测中心由弱到强,成为先进集体离不开前辈们的激励。”胡家忠表示,“我们会努力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让监测中心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