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更要坚定信心探新策开新局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1-09 00:22:10 浏览()次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之际,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3年空气质量状况,2023年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 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

从长期治理过程看,小波动只是“小插曲”

回顾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过程,2013年前后,雾霾锁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严峻形势下,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与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励精图治,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治理,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2013年至2022年PM2.5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改善速度远快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这十年的数据在直方图上呈现出一条明显的阶梯式下降线,这十年既是攻坚战,也是突击战、突围战。

2023年,在气象条件整体不利,疫情结束后社会经济活动水平回升、区域浓度整体抬升等因素影响下,北京空气质量PM2.5虽然出现小波动,但能够守住达标底线,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实属不易,值得肯定。清华大学教授张强在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空气质量改善不会只左不右,不会只往一个方向去走。北京空气质量已经实现了连续10年的持续下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出现短期的波动,这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也遇到类似情况,美国洛杉矶1960年至2020年、韩国首尔2004年开始的17年间大气污染治理PM2.5变化趋势图上都曾出现过多次波动下降现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前进中有曲折,因此,要把2023年这个小波动看成下一步治理的标靶,坚定必胜信心,在稳中求进中提升美丽北京建设品质。

从当前攻坚克难看,小波动暗藏“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坚持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今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事情。与2013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别下降了64.2%、43.6%、53.6%、88.7%;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扩散条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别下降23.8%、10.3%、29.7%、25.0%,空气质量整体保持改善趋势。在排除气象条件外因影响下,人努力的大幅减排是支撑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最强有力、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但客观来看,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PM2.5仍明显高于国际发达城市水平,冬季仍还有明显的空气污染过程。在长期总体向好下降趋势下,2023年的小波动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和反映。随着减排行动的深入,北京本地未来的减排空间在逐渐收窄,未来遇到的问题层次会更深,难度会更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过去的突击战、突围战变成持久战、拉锯战。这个小波动就是攻坚路上释放的“硬骨头”信号,今后攻坚方向对了,“硬骨头”就会被啃下来,错了,“硬骨头”只能会越来越硬,所以未来仍要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新的举措打好持久战。

从区域联防联控看,小波动更需“大协同”

多年来,区域联防联控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90%以上。“冬奥蓝”“北京蓝”在各大媒体平台频频亮相,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但从高标准治理要求来看,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力度仍需加大。北京市发布的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主要来源中区域传输超四成,且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大,区域传输分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平均占比超过六成。2023年10月底北京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的贡献达77%,当然这只是一次有记录的极端加重加量版的传输。

可喜的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从国家层面看,新调整方案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连为一体,更有利于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更有利于系统整体地解决大气污染传输问题。对北京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在发布会上谈到协同治理的最新成果时说,刚刚过去的十二月下旬区域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过程应对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2+36”调整后,区域联防联控协同发力,加上北京市全力应对,实现了全市PM2.5实际浓度低于预报结果1个级别,从而有效减缓了污染程度。

从北京定位发展看,小波动要“以小见大”走好未来治理之路

过去的十几年,北京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开创了“北京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2微克的小波动看似不大,不过是治理路上的“小结节”,但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无论是从战略层面看,还是长远发展看,北京在实际工作都要提高站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小波动作为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靶向之一,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寻找对策。

当然,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久久为功长期持续的过程,等不得,更急不得。未来治理之路如何走?2微克小波动说明在从“3字头”迈向“2字头”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进入了“低浓度”波动式持续改善期。今后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迎难而上,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治理目标、治理方向、治理路径、治理对象、治理手段等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NOx和VOCs减排,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用好“三监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靓大国首都底色。

编辑:邹祖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