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 十年努力成就“北京奇迹”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1-05 22:04:05 浏览()次

“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持续保持历史同期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

这是记者从今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回顾2022,“一微克”行动深入实施,PM2.5再创新低。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介绍,在2021年首次达标的基础上,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4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多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总体保持下降趋势,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冬奥蓝”“1微克蓝”成为靓丽底色。2022年冬奥会期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每日优良,兑现了赛前承诺;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期间,全市PM2.5低至1微克/立方米,为历年同期监测的最好水平。

2022年,北京市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空气质量整体上持续改善、再创佳绩。

新时代十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大幅改善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北京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与2013年相比,2022年PM2.5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累计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平均每年下降6微克/立方米。北京大气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SO2维持极低浓度水平,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88.7%;PM10年均浓度降幅达五成,扬尘污染治理成果显著;NO2浓度持续下降,累计降幅近六成,标志着移动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攻克了超大城市NO2治理的难题。

2013-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产生历史性变化,正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李翔介绍,十年间,北京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低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累计完成4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30余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131万吨,优质能源占比超过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对新增产业,制修订禁限目录,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行动,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累计退出321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分类整治1.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同时,对700余家保留的企业实施环保技改或“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定达到80%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车辆结构绿色优化,“车、油、路”一体化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引领,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标准始终领先全国,从源头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疏堵结合,通过高排放车辆禁限行、政策补贴等政策鼓励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36万余辆,推广新能源车58余万辆,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机动车占比超过70%,车辆结构处于全国省级地区领先水平。

城市面貌绿色洁净,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狠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构建全市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不断加严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治理裸地扬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洁净度显著提升。

科学精准依法,构建现代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法规标准国内领先。修订《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协同津冀同步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法制保障;发布、修订涵盖燃烧源、移动源和生产生活源等重点领域的42项大气污染防治类地方标准,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整体最严。建立了包括补贴、奖励、价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先后开展三轮次PM2.5来源解析,精准识别污染来源;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对街道(乡镇)颗粒物监测全覆盖;搭建全国首个重型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等,利用“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等大数据手段,构建“智慧+环保”闭环监管新模式。

监管执法严格规范,成立“环保警察”,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聚焦空气质量较差的街道(乡镇)、热点网格、重点行业等,开展精准执法、“点穴”执法、交叉执法、飞行执法;首创“环保检测、公安处罚”移动源执法新模式,紧盯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点位,严厉查处超标排放违法行为。

联防联控联治,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高位统筹污染治理。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职责;建立环保督察制度;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牵头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推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在周边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联防联控联治,连续6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

形成社会共治格局。企业积极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主动退出污染产能、开展环保技改、实施清洁生产,实现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广大社会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活,积极参加有奖举报,拨打12345等投诉热线,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为大气污染防治献计献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随着十年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未来减排空间收窄,治理条件、标准提高,“接下来的每一微克下降都意味着更多努力”。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坚持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只有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才能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