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今年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 吃着火锅 望着雪山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12-21 21:31:58 浏览()次

   

  图为成都生态环境部门运用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进行监测。

  举目抬眼是蓝天雪山,雪山之下是烟火人间。

  近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12月2日,成都市优良天数为280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率为83.3%,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

  “蓝天雪山”与“烟火人间”互相映照的背后,离不开成都环境治理的系列举措,成都正力求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

  紧盯重点污染源,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在石羊场客运站机动车尾气排放路检点位,柴油大货车来往不绝,现场抽检车辆排起长队,成都市生态环境部门和市公安交管部门正在有序地进行车辆尾气监督检测。

  “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成都瞄准移动源、工业源、城市面源污染防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靶心’,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成都最新污染源解析,在PM2.5来源中,移动源占比最高,达32.3%,其排放的NOx和VOCs是臭氧的主要来源。目前,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14万辆、非道路移动机械7.5万台,移动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成都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症结。

  “随着成都市移动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对尾气排放超标车辆的抽测和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入城柴油车做到应检尽检,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细治理和重拳治理的监管态势正逐步形成。”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中心现场负责人介绍。

  在机动车存量巨大的情况下,成都推广新能源汽车7.4万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1.7万余辆,减少了NOx排放。

  同时,成都着眼工业源,关停或淘汰34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设备),动态处置散乱污工业企业700余户,实现全市剩余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0台工业炉窑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对5个重点园区和1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原辅材料替代开展现场诊断,组织专家对8个重点园区、2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减排工作开展精准帮扶,推动全市3家水泥熟料、两家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实施深度治理,组织31个重点行业涉气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避免“一刀切”。

  在攻坚城市面源污染方面,评定611个绿色标杆工地,对1700余个违规工地进行查处,实施信用扣分制度,查处餐饮油烟及露天烧烤问题680余个,推进800余家汽修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水性漆,完成500余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建设,强化秸秆禁烧监管,未出现因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此外,成都强化督查调度,组建市级联合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督查暗访,共检查1400余个点位,定期通报发现的问题,并要求立查立改。市级调度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调度值守,将通报问题纳入台账管理,动态销账。

  集聚多渠道合力,借助科技突破难点

  防污治污,科技手段的运用无疑“如虎添翼”。

  “成都在大气科研方面走在前列,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稳定运行以来,基本上每天都会通过数据给出污染的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供决策使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宋丹林说。

  据了解,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建立,持续开展成都市大气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源排放特征解析、大气环境政策评估以及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等工作。目前,实验室拥有在线观测设备30余台,外场实验和移动观测设备百余台(套),可对超过100项大气参数进行分析监测,覆盖大气物理、化学、光学以及数值模拟等领域。

  在重点实验室稳定运行的同时,成都市建成四川盆地首个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工作站,引进全国大气领域顶尖的院士专家团队。这一顶级团队将在科学研判分析、重点区域污染精准管控、重点行业减排策略和减排路径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在科技治气领域,成都不仅建立了全国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而且获批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创新研究院。同时,建成市级空气自动监测微站660个,在西部率先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超级站),大气综合观测能力在全国领先。

  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连续13年系统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是全国唯一连续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自主开发空气质量预报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准确率超90%,未漏报一次重污染过程。

  此外,成都在联防联控上发力,自主研发成都平原经济区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实现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月度和季度的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牵头推动成都平原8市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轮值主席制度,多次召开联合会商会议,实现空气质量精准预报和协同共治。编制成德眉资大气科技攻关方案,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大气科研攻关等行动,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建立与遵循。”刘智透露,《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让成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得到完善;《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结合成都自身特点,科学实施分区分级管控,在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期间,全市NOx、VOCs的日减排比例达到8%和21%,对削减臭氧峰值浓度、防止出现重污染天气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建立“禁止餐饮选址清单”制度,细化、明确餐饮油烟污染防治责任,积极开展成都市餐饮油烟排放标准研究,让成都人可以“吃着火锅望着雪山,好不惬意”。

  强化监管不放松 压实治污主体责任

  又到寒冬,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强度高叠加成都平原经济区不利地理气候条件限制,成都及周边7市再次迎来严峻挑战。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反弹。”成都市三大战役办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在全市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上说,通过省、市暗访检查发现,部分排污单位依旧存在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关减排措施的问题,这反映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大、管控措施不够严。

  来自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显示,针对最新一轮污染过程,全省上下迅速行动、统一攻坚,每日分析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派出专家组对重点城市开展驻点帮扶,每日调度秋冬季攻坚和重污染天气响应工作情况。

  同时,成都、自贡、泸州等15市先后启动黄色预警或橙色预警,应急预警响应期间,组织检查1946次,推动整改问题点位1048个,曝光典型案例59例。据评估测算,全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攻坚,各市PM2.5浓度较预测下降了6.4%-8.8%,区域性污染推迟了两天,全省减少污染天数12天。

  张军透露,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今年最新出台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压实相关排污单位的主体责任,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充分借助信息化科技手段,不断加大调度指挥、执法监管、查处曝光等环节的力度。对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未按相关规定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的单位及个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打击、坚决查处,并向全社会进行曝光。

  据预测,今年冬季,成都平原整体气象条件极为不利,未来还将面临两轮污染过程。成都如何应对?

  张军表示,为进一步降低颗粒物污染累积速率,成都市按照省里统一安排部署,已提前于12月1日下发强化重点时段颗粒物污染管控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做好各类涉气污染源强化管控工作。成都市三大战役办将持续调度并组织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对各类污染源的巡查管控工作,督导各排污单位落实好日常污染治理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的应急减排措施。同时,希望各涉气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等能够合理安排生产(施工)工序及时间,严格落实相关减污治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