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十四五”期间重污染天气应对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6-18 13:14:00 浏览()次
 

  我国重污染天气应对从无到有,一年迈上一个台阶,理念、机制、程序等基本趋于完善,是推动“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的重要抓手。

  面对“十四五”新形势,如何高质量、高效率深化重污染天气应对?

  笔者认为,首先,工作思路要转变。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2%,重污染天气不再频繁,污染天中占多数的是轻度和中度。“十四五”期间,在确保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同时,要从聚焦控制中轻度污染天气入手,根据地区实际和辖区企业情况,实行差异化应急管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二者平衡。

  治标更要治本,要通过常态化减排降低污染物累积,遏制轻中度污染,从而防止出现重污染天气。深入实施四大结构调整,推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降低基础排放量,长时间、大尺度减少污染累积。

  重污染天气应对已积累的经验表明,立体化、全方位管控更为有效。“十四五”期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时间尺度要从秋冬季延伸至全年、全时段,从对颗粒物的单一防控逐步覆盖到PM2.5和臭氧等多污染物管控,把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的单一管控向三大源联动、全行业全链条、重点工业产业全生命周期管控转变。

  其次,要推动各方责任有效落实。推动行业主管部门深度参与,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一岗双责”分工方案。让精通行业生产特征、掌握企业生产计划、调控行业产量总量的主管部门掌握主动权、承担主要责任。通过地方立法,压紧排污单位主体责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在环境信用、社会信用评价的分值、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减排意识。此外,要强化基层网格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三,坚持精准、科学、依法应对重污染天气。围绕精准落实、精准监控、精准评估、精准处罚,建立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技术指南。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主责、专家帮扶、科研评估的操作流程。细化关键环节的核心要素和注意事项,开发电力监控、物料识

  别、车辆定位、特征污染物溯源等技术,提升大数据、AI识别应用深度,精准掌握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货运流量变化和生产负荷指数,为及时响应奠定坚实基础。要提升减排方案的科学性、操作性和费效比。例如,停产中小企业与停产大企业怎样更划算?要聚焦操作性开展深度论证,综合评判测定可减少的排放量和已减少的排放量。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制要求多、影响程度大、社会关注广、群众期望高,依法至关重要。要对照法律法规全面规范应对工作全过程,做好相关程序的信息公开,推动与排污许可证的有效衔接。

  第四,做好差异治污、协同治污、全民治污。针对区域间扩散条件、污染特征、排放特点的不同,实施差异化应对策略。行业、企业、时间都要有差异,例如,大中小企业、大中小排污户之间应有明显差异,充分体现高排高限、低排低限与多排多限、少排少限的原则。

  要强化多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突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三大贡献源全协同。例如,遵循水泥企业柴油货车和建筑工地间逻辑关系,工地停工则货车减少、水泥压产,反之工地不停,单纯压减水泥,难以行得通。在多政策、多手段、多措施上下功夫,打破城市、行业壁垒,实现区域、行业数据、信息和标准联通。

  要积极发动公众力量参与、推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在宣传引导机制上注重平衡,对社会关注的相关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解答公众疑惑,以取得公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