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1-25 13:00:54 浏览()次

  图为执法人员正在进行尾气抽检工作。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供图

  近日,北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专场新闻发布会,总结梳理过去五年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在此期间,北京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0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30+”,创下了自2013年监测以来的最低值, PM10、NO2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持续保持个位数的极低浓度水平。

  PM2.5年均浓度5年下降一半多,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了42.6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最优,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中,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平谷、昌平、房山、顺义等8个区率先实现达标,占全市域面积的近80%。

  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进一步证明北京市的治理方向是正确的,污染减排是硬道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排放是大头。”在北京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大气污染治理的根本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动能源结构的优化5年来,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累计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2154家,分类整治和动态清零1.2万家“散乱污”企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

  “退出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金属制品、木制品加工等行业。” 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任世强介绍,北京修订并严格落实《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完成了化学农药生产、化学原料药生产、有机溶剂型涂料生产等污染较高行业和生产工艺淘汰退出工作。全面开展工业大院治理工作,“十三五”时期,全市共清理整治工业大院236个,基本完成清理整治工作。

  “除了两家用于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水泥企业因工艺需要使用燃煤外,北京市已实现工业企业基本无燃煤。” 北京市发改委一级巡视员、市能源办专职副主任王英建介绍,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优质能源比重由2015年的86.3%提高到2020年的98.1%。北京市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压减燃煤近千万吨,建成四大热电中心、开展燃煤锅炉改造、实施民用散煤清洁替代,煤炭消费量由2015年的1165万吨大幅削减到2020年的173万吨,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治理走向精细化,京津冀区域协作日趋紧密

  根据北京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本地污染来源中机动车占比上升到45%,扬尘上升到16%,而曾经的污染大户燃煤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针对这些变化,北京及时调整大气污染治理方向,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针对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开展整治。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实施新车国六(b)排放标准,每年淘汰的老旧公交车100%更新为新能源车,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已超过90%;推广纯电动出租车1.1万辆;实施国三标准柴油货车全市域禁行,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轻型物流车实施运营激励,累计淘汰营运柴油货车6.9万辆。

  治理扬尘,高科技挑大梁。在太空用遥感卫星拍,在路上用车载仪器测,还有上千个小微子站分布在325个乡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北京亮出“绣花功夫”,多管齐下,狠抓施工、道路、裸地扬尘治理,多个街道配上了微型“吸尘器”,甚至开始打扫屋顶上的扬尘。2020年,全市降尘量为每月5.1吨/平方公里,同比下降12.1%,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同呼吸,共命运。这5年,也是京津冀区域协作最密切的5年。京津冀三地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完善信息共享、结对治污、重污染预报会商、应急联动等机制。

  随着大气治理的推进,区域“统一”的项目越来越多。2017年,三地联合发布环保领域首个区域性统一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2018年,在生态环境部统一调度下,区域统一空气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实现区域共同预警、应急联动;从2017年秋冬季开始,区域连续4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2019年,区域开始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理,在污染应急时,优先管控环保管理水平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企业,避免“一刀切”;2020年,区域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有效遏制了夏季臭氧污染……

  联动的队伍也在逐步壮大,从最初的京津冀三地,发展到有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的加入,版图不断扩大。每当发生区域性的重污染,七省区市联合会商,共享预报信息。

  2020年,三地联动在内容上又有突破,京津冀协同开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专项立法并同步实施,强化移动源联动执法,对超标车辆实现数据共享,加大处罚力度。

  陆续建成天、空、地三位一体大气PM2.5监测体系

  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的郭昊来说,创新技术手段让生态环境执法从过去“拉网式”排查转变为“靶向性”精准执法,利用“热点网格APP”实时发现报警区域,哪里报警就查哪里,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

  2017年,1200余个高密度网格监测点如“毛细血管”般在城市中铺开,覆盖325个街乡镇。平原地区以3×3公里、山区以8×8公里为网格布设,与35个传统标准化的监测站点一起,构成了北京市PM2.5地面的监测网络,也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高密度监测技术和管理支撑体系。同时,针对北京市污染源分布特点,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联合技术支持单位开发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和配套的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全市的热点网格浓度、实时报警网格和浓度变化曲线等内容。

  郭昊回忆,一天,他照例打开手机热点网格APP,点开浓度曲线图,发现海淀区育英中学附近的PM2.5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通过排查发现,育英中学综合教学楼(属学校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内的两个食堂均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油烟直排,烟气呛人。 “之前的环境监察执法是有举报有问题才去查,现在是主动出击,将环境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郭昊说。

  “环境监测是污染治理的基石。治理污染就是要消灭污染源,或者是降低污染源的排放。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就像做‘CT扫描',为它找到一些问题。”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经过几年时间,北京陆续建成天、空、地三位一体的大气PM2.5监测体系,用科技手段时时刻刻监控主要的污染源。”

  比如,开展裸地监测,用卫星给北京照相,每月一拍,识别哪个地方有裸地,要求管理部门尽快覆盖减少扬尘。有了详实的监测数据作支撑,北京开始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运算,预测可能会有的污染过程,提前启动预警,削峰减速,减少短时间的污染问题。

  “当前,北京市空气质量虽有明显改善,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北京市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于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坚持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深挖减排潜力,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