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建国南路上的扬尘监测仪,像“螺丝帽”一样与灯杆融为一体。其监测范畴可以小到0.001mg/m3的颗粒物。中国环境报记者钟兆盈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钟兆盈
城市道路的扬尘监管,是“蓝天保卫战”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难点之一。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在主城区路边安装了100个扬尘在线监测仪,设置24小时的扬尘监测“哨所”。近日,记者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监控平台上看到,这些“哨所”正在进行数据联网调试。
近年来,杭州城市扬尘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在“控尘十条”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建设、城管、交通等十部门又制定实施了《杭州市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细则》《杭州市道路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细则》,会同地铁集团制定地铁工程扬尘治理防控措施“十三条”等。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治尘,为将来接入“杭州城市大脑”奠定基础。
■ 探索管理智慧化,对道路扬尘实时监测
近年来,杭州市扬尘管理不断向智慧化迈进,2019年发布了《杭州市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同年,杭州市在建筑工地安装了800台扬尘在线监测仪,并已接入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平台。
但相对于工地扬尘来说,城市道路扬尘更加处在动态之中。比如,道路施工、工程车抛撒带来的扬尘,以及道路保洁、洒水频次、车流量增减等,都会引起道路扬尘污染程度的变化,对其管理亟待加强。
今年年初,杭州市决定让城市道路中的重要神经网络——路灯杆成为监控扬尘的“哨所”,即在路边灯杆装上扬尘在线监测仪,通过联网接入电视屏幕、电脑、手机等数据监管平台,对道路扬尘实行实时监测,为日常管理提供支撑。
扬尘在线监测仪是采用光散射法原理检测扬尘,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经过转换得到扬尘质量浓度。仪器可以每分钟实时上传道路扬尘数据,同时配备360度视频监控设施,如果无遮挡可看清1公里范围内的情况。在布点上,优先考虑主干道、工程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以及道路环境较差、周边工地密集的重点道路。
■ “哨所”纤毫毕现,再小尘埃难逃“法眼”
杭州在路边灯杆上设扬尘“哨所”,得到了当地城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扬尘“哨所”建设工作纳入到城管系统的智慧灯杆建设之中。
如果在灯杆上挂一个监测设备,就不美观了。这个“哨所”该怎么建?杭州市城管、生态环境、建设单位等基于市容美观、色彩协调、空间合理利用的综合考虑,一起克服技术难关,几度更改技术方案,把道路扬尘监测设备设计成环形箱,也就是“螺丝帽”形状。“螺丝帽”比灯杆略大一些,颜色和路灯灯杆一样都是黑色,与灯杆几乎融为一体。这样,既满足了监测功能需要,又兼顾了城市视觉美观,低识别度、去视觉化、高安全性成为这套设备的显著特点。
为有效监测空气中的扬尘情况,“哨所”建在灯杆离地3米左右的位置,主要由扬尘测试仪、视频设施、数据处理终端、无线传输终端、后备电池等构成。夜间路灯开启后采用城市供电,路灯关闭期间利用内置电池供电,可在–10℃至50℃的环境下运行,监测范畴为0.001mg/m3-250mg/m3的颗粒物。
0.001mg/m3的颗粒物,比PM2.5还小,可以说,细小的尘埃也难逃过监控。当前,仪器的主要功能是测量道路空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汇总,再通过无线通信将监测数据发送至监控后台,完成“哨所”的观测报告任务。这套监测设备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设置,超过一定数值后可自动报警。
■ 扬尘“哨所”稍加改进,还可实时监测噪声
日前,记者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监控平台上看到正处于联网阶段的100个监测点,它们捕获的扬尘浓度,点位上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等数据都在实时跳跃。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陈健松告诉记者,建设扬尘“哨所”,旨在通过实时网格化监测道路扬尘污染情况,高效精确定位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源,及时联动城管、建设、交通等各级管理部门,为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起到有效改善城市道路环境质量状况的作用。
目前,100个扬尘在线监测仪正在调试阶段,全部正式投入运行并具备监测条件后,将接入“杭州城市大脑”,以加强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和管理联动。如发现监测数据超标问题,有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围绕问题点位及周边区域采取针对性、精细化污染防治措施,实现精准控尘。比如,某一个道路点位扬尘数据突然异常报警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和通过360度视频直接观察,如果发现是道路边的工地施工所为,则请属地建设部门及时处置;如果是工程车、渣土车运输导致,则请属地城管部门及时处置;如果排除了这些外在原因,则提醒环卫部门增加洒水和清扫频次等。
下一步,杭州市还将继续增加和完善扬尘“哨所”建设,计划将其延伸到下属区、县(市)重点道路。
此外,这些扬尘监测“哨所”只要稍加改进,增加一些感知设备,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噪声、现场抓拍冒黑烟车辆等违法行为,新的功能势必将强化环境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