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下降|在北京生活了7年 见证改变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1-20 13:35:14 浏览()次

 “我在北京生活了7年,见证了她的改变。”来自爱沙尼亚的小伙儿李飞迪边吃豆腐脑,边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现在,我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北京,倍儿好!”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5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3%;SO2年均浓度达到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77%。2019年,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

  全市先后关停2600余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性污染企业,完成1.1万家“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推动了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的构建。

  目前,全市上下“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局面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渗透在城市的每个细节中。

  念好“制度经”,体系最全标准最严

  记者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镇一处施工工地看到,工人正在使用预拌砂浆紧锣密鼓地施工。

  “早些年都是用袋装水泥现场拌制砂浆,风一吹,马上飞起一层水泥灰。”工人马师傅说,还是预拌砂浆干净、方便。

  2019年3月,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工程预拌砂浆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施工现场不得采购使用袋装水泥。相比现场拌制,预拌砂浆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可以节约材料、减少污染。

  胡师傅钻进挖掘机驾驶室,伸手按紧了前挡风玻璃上绿底的二维码标签,准备进入工地。

  “我的挖掘机尾气检查合格,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给贴的这个二维码。”胡师傅说,“没有它,就不能进场施工。”扫描二维码,挖掘机的基本信息和过往检查记录一目了然。

  据了解,北京市对挖掘机、装载机、挖掘装载机、叉车四类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出明确要求,超标车辆进场将被处罚,而在“低排区”更将面临重罚。

  “低排区”指的是五环路(不含)以内区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区域、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域,自2019年8月1日起,“低排区”内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根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在“低排区”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过去施工工地挖掘机尾气超标罚5000元,加两个班就补回来了。现在超标一次罚10万元,违法成本翻了20倍,超标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生存空间大大缩水,也让守法企业得了实惠。”胡师傅算了一笔账。

  城市里,带有绿色印记的行动越来越多,背后是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北京市制定实施了严于国家要求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累计出台70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全国最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到法规、标准、政策、技术等综合施策,北京市用严密的制度体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画好“山水画”,城市有“颜值”更有“内涵”

  地铁线深入园区,比邻大兴国际机场,这里,就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精尖”产业项目聚集地。

  “现在这水多清啊,湿地、栈道、步道、自行车道一应俱全。过去,很多家具厂都在永兴河沿岸,河道里一池臭水,走过去都得捂着鼻子。”黄村居民张女士回忆道。

  “这里曾经是一片‘工业大院’,污水横流,这些厂子的能源以煤炭为主,大气污染也很重。”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景海说。

  据赵景海介绍,在清理整治过程中,村集体无力回收土地成为“拦路虎”。得益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政策,大兴获得了融资,盘活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资产。

  “经过整治,大兴区共清理‘散乱污’企业4000余家。在此基础上,2018年至今大兴区又开展‘动态清零’工作,发现一起、上账一起、整治一起,彻底告别工业大院的旧业态。”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支队任明表示。

  没有伤筋动骨,哪有脱胎换骨。根治了“散乱污”,才腾出发展空间,引来金凤凰。

  据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宋世明介绍,目前入园企业已达3000余家,包括世界500强费森尤思卡比、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百年协和等一批国内外龙头医药企业,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研究中心也已经开工建设。

  “随着知名企业进驻,我们已经打出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品牌,实现了品牌效益。同时,园区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产值年增速在10%以上。”宋世明说。

  这样的“腾笼换鸟”,发生在北京的不少地方。两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000余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500多个。

  在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永大路32号华光宇鹏钢构厂的旧址上,一万平方米的道境健康运动中心“破茧而出”,“综合体育mall”让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今年,北京市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新增50处口袋公园。市民家门口,有花有草、能休闲能遛弯儿的地方又多了。

  唱好“文化戏”,生态融入百姓生活

  “垃圾分类,您都门儿清了吗?”

  在南锣鼓巷,不少游客停下脚步,与戴着瓜皮小帽推广垃圾分类的吉祥物合影,晒到朋友圈,引发一阵垃圾分类热潮。

  2020年5月1日起,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而南锣鼓巷“快人一步”,这里的垃圾桶都已换成了四分类垃圾桶。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正成为北京的“新时尚”。

  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七八年级的学生实地参观鲁家山垃圾焚烧厂,亲眼看到城市垃圾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处理之艰辛,孩子们自发组织了“塑战速决,我是行动者”的公益活动,向全校师生发起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倡议。

  课堂内外,对生态环保的关注无处不在。“当今中国解决环境问题,政策推行更有效,还是观念教育更有效”“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当前有没有意义”“应不应该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百草枯”……这些辩论议题让当代大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语言交流中,强化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践行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潜移默化中,公众环境素养不断提升,生态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绿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房山区琉璃河镇贾河村被一片3500亩的梨园环抱,最老的树已有近三百年。“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矩,不能砍树。”村民游大哥站在梨树下说,“街道都是太阳能路灯,家里都用太阳能热水器,就图个环保。”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不焚烧秸秆落叶等废弃物,不燃放烟花。”环保意识走进了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的村规民约里。

  冬日暖阳下,睡觉的猫、散步的狗,踱着方步的大喜鹊,穿梭来往的游人。这,就是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的日常。“哥们是个农民,心眼实,瓜果蔬菜都是绿色的,不打药。”经营农家院的段掌柜拍着胸脯说。

  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治理高水平、生态治理高标准、百姓生活高品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首都北京,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