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示范攻关成果应用成效明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2-25 21:50:58 浏览()次

  刚刚参加完生态环境部2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协同推进会”,尽管第二天是周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研究员支国瑞还是赶到了河北省唐山市。

  从去年11月开始,支国瑞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唐山市汉沽区汉丰镇么家铺村,为“小攻关”课题《低矮面源及无组织源排放清单实时量化技术》的完成做准备。

  支国瑞口中的“小攻关”全称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应急技术与集成示范”(以下简称示范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项目。

  在支国瑞刚参加完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协同推进会”上,示范项目和“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以下简称大气攻关项目)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两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和2019年的计划。

  两个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介绍,示范项目实施一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一是在唐山搭建了燃煤量实时监控系统和排放测试系统,同时在周边架设了38套空气质量微站,并正在取得有效数据,为散煤排放的实时量化准备了条件;二是形成了颗粒物、NO2、SO2、HCHO、O3等污染物从公里级到50米定位精度的天地一体化、多尺度融合的污染排放评估技术体系;三是研究发现秋冬季雾霾污染过程中大气氧化性显著增强,大气自由基对有机物的氧化是新粒子增长致霾的重要反应途径;四是建立了经济-能源-污染控制一体化预测模型,完善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本数据库。

  大气攻关项目稳步有序实施,各项任务全面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进展。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天地空立体观测网,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实现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描述;构建了更加精细化的城市排放清单,提升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建成了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中长期改善路线图。

  特别是在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方面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二是建立了“一市一策”的跟踪研究机制;三是突破科研资源和数据共享的难题,建立了一套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一批新技术和成果将被应用

  2019年,示范项目将应用一批新技术和成果,开展一些新的课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介绍说,下一步,项目将开展工业集群排放实时量化研究工作,将监管评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示范应用。

  支国瑞所负责的《低矮面源及无组织源排放清单实时量化技术》就是这个项目中的课题之一。“与高架点源相比,低矮面源在发现、排放量化及管控方面都是难点。”支国瑞介绍说,课题选定农村散煤及产业集群开展排放的实时量化工作。

  “这项工作以前无人开展。”支国瑞告诉记者,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冬季采暖过程中的排放规律、污染扩散及环境浓度状况,架起环境观测结果(污染物环境浓度、实时气象参数)及实时排放的算法桥梁,课题通过2省4市的调研,选定了唐山市汉沽区汉丰镇么家铺村作为典型村,开展现场测试、观测工作。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河北环科院、天津环科院4家单位参加了这一课题,直接参加人员近40人。

  除了支国瑞负责的这个课题,示范项目还将应用大气氧化性组成分析和来源识别技术,开展重污染过程中关键有机物种的在线追踪研究。“今年示范项目将初步建成具备AI功能的大数据分析一体化决策平台。”李海生表示,示范项目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及时服务于环境管理工作。

  结构调整还要“啃硬骨头”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介绍说,大气攻关项目研究表明,过去两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所采取的散煤“双代”、燃煤锅炉清零、“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工业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等综合措施对大气重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但是,除北京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交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区域内秋冬季空气质量仍未摆脱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柴发合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仍需要重点推进。”柴发合解释说,晋冀鲁豫交界位于背风坡区域,但重污染企业密集,是区域污染的“热点”。以2018年11月23日“2+26”城市PM2.5日均浓度为例,这一地区在“2+26”城市中最高。而这一地区集中着钢铁、焦化、有色金属、铸造等企业,“下一步,应该重点推进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消除‘热点地区’”。

  “个别区域差异性研究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第一副主任郝吉明表示,打仗被动就容易“一刀切”。下一步,两个项目应该针对个别区域的大气污染特点,进行差异性研究,提高针对性。

  “下一步能否考虑地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徐祥德建议,在调控时考虑区域性和地形因素,抑制住初期的污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