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供热霾”依旧 政府禁烧褐煤企业阳奉阴违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13 10:04:31 浏览()次

 今年哈尔滨的供暖季刚到,雾霾天气就接踵而至,污染指数一度爆表,导致市内大部分中小学停课避霾。黑龙江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哈尔滨市上风向开展实时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此次重污染天气中,首要污染物还是出自燃煤,约占40%。

  这样的供暖季开局让很多哈尔滨人错愕,之前期待的“暖屋子+天蓝蓝”并未出现。

  早在今年7月,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就未雨绸缪,将“供热霾”的罪魁锁定为供热企业普遍采用的低价褐煤,并采取相应措施。哈尔滨7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煤炭市场秩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就以“严格控制劣质褐煤等煤炭品种的销售和使用,推进高效清洁煤炭利用,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

  哈尔滨市工信委煤炭市场处副处长梁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上述通知,哈尔滨市面上的主要褐煤——“蒙煤”今年将不被允许进入哈尔滨。这一规定一度被当地媒体解读为“最严限煤令”,媒体也因此普遍提高了对今冬哈尔滨供暖期空气质量的期待。

  然而,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即使是哈尔滨技术较先进的几家大型供热企业也仍然在用褐煤与优质煤掺烧。供热企业相关负责人谈及原因时抱怨称:“供热费降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导致设备改造以及用煤成本增加了,而政府没有及时兑现给企业的补贴,我们只能如此。”

  梁辉不久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今年哈尔滨换煤政策出台时,更多是响应与落实中央的政策文件,没太顾及企业利益。政府的指挥棒遭遇了企业的生意经,“天蓝蓝”没有出现,留给老百姓的依然只有“供热霾”。

  空气里都是褐煤的味儿

  老哈尔滨人遭遇了今年的严重雾霾天气,经常会彼此打趣道,这空气里还是熟悉的褐煤味儿。

  据黑龙江省环保部门对监测结果的数据分析,近日的重污染天气中,首要污染物为燃煤,约占40%;其次才是最近媒体普遍诟病的季节性秸秆焚烧。秸秆焚烧和汽车尾气,合计约占污染物的35%。

  达尔凯阳光(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丽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该企业现在仍在掺烧褐煤,尽管该企业已经是哈尔滨市供热企业中运营状况较好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哈尔滨部分供热企业也同样在掺烧褐煤。

  最近哈尔滨当地一家媒体走访调查还发现,哈尔滨的部分煤炭销售单位也在出售褐煤。

  据了解,供热企业若要严格执行“最严限煤令”,就意味着两项成本的增加,一是要淘汰烧褐煤的设备换新设备,二是要高价进本地优质煤,弃低价褐煤。

  仅就燃煤成本而言,据一位业内人士测算,在严格执行所谓“最严限煤令”的前提下,今年哈尔滨全市热企仅进煤成本,其增量就有可能超过9亿元。该业内人士称,一吨褐煤到货才300元出头,一吨本地优质煤出厂至少就要450元。

  供热企业的“阳奉阴违”,哈尔滨的政府部门似乎早有预感。日前,哈尔滨市政府就发布相应通知,要求供热企业不得因为供热价下调“抽条”供热质量。

  对于今年“限煤”的执行力度和对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强度,梁辉的表态很坚决。但当问题涉及“眼下部分企业有能力在掺烧褐煤的同时排放达标,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允许掺烧”时,梁辉只表示原则上不允许。在被问及这份“为环保杜绝褐煤”的决心是否要长期持续下去?得到的答复则是:“目前不能确定今年的换煤政策明后年仍将继续执行。”

  供热企业:赚钱才能增加环保投入

  今年10月1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调整城市供热价格的通知》,将本年度该市采暖期居民供热价格由原先每平方米40.35元调整为每平方米38.32元,非居民供热价格由每平方米47.49元降至每平方米43.30元。

  而在此前讨论热费价格调整的听证会上,参会的4名供热企业经营者中,有3人对价格调整方案予以否定,认为这样做企业将有可能面临亏损。供热企业认为,他们目前新增的成本压力主要来源于为适应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而进行的设备改造及相应的运行费用成本。

  黑龙江宏通热力有限公司经理赫崇军当时也认为,环保问题对供热企业的成本影响巨大,而环保投入应该由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承担,不应只由企业承担。达尔凯阳光(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经营副总经理姚丽荣称,企业有利润,才会在环保上多投入。姚丽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坚称,目前该企业仍存在较大的经营压力。

  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的情况也不太理想,该公司维修部的一位杨姓员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由于经营效益下滑,工资待遇跟不上,我们作为企业核心部门,人员从去年的105人减到今年的81人,20多人都去待遇好的企业了。”

  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供热管理处副处长邹为群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今年国家提高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后,企业在环保设施方面自行增加的投入资金量非常巨大。”

  但企业的反对并未阻止哈尔滨供热费的下调。

  哈尔滨当地一位主管官员的解释是,今年的热价调整并未像以往那样是基于煤热价格的联动机制,而是基于全成本监审统计。据此测算,今年哈尔滨热企平均运营成本降到了每平方米37.02元。该官员进一步解释说:“虽然企业单向成本,比如技术、人工、水电,包括换煤,这些是涨的,但还要考虑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的每平方米耗用水、电、燃煤量的减少。”

  一位长期关注哈尔滨供暖问题的业内人士则认为,供热费下调所基于的这种成本统计方式,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漏掉了企业更新设备的成本支出,而这实际上是最大的成本支出。

  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阳谋”?

  这位业内人士还分析称,从现在施行的一些政策来看,政府部门是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实施一步步逼迫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实现排放达标、供热质量稳定的“阳谋”。

  对于今年施行的全成本监审统计,邹为群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时称,今年测算的企业运营成本每平方米37.02元,是综合该市热企运营成本后取的平均值。对于实际每平方米运营成本不到37.02元的企业而言是盈利的。

  言外之意,运营成本在每平方米37.02元之上的企业就是亏本的。一些热企负责人抱怨称,政府定价的出发点就暗含着淘汰落后产能的意图。

  自2008年始,哈尔滨率先响应国家政策启动煤热联动机制,煤热价格联动政策要求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该年度煤价上涨因素的15%和20%。但一些供热企业反映,他们并未拿到2013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5年两个采暖期应由政府向企业兑付的15%热价补贴。

  “我们到现在连前两年应发的热价补贴都没到手。”姚丽荣告诉记者,“不是我们一家,全市所有热企都没有。”

  而今年因“限煤”政策导致用煤成本增加,企业能否得到一定的环保补贴呢?梁辉也提到,他们在向省里和市里争取“规范煤炭市场整顿专项资金”。但直到记者截稿之日,该文件尚未审批通过。

  按照今年出台的新《环保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但对于哈尔滨这样经济增速减缓的东北城市,“全市各级财政收入形势异常严峻,压力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哈尔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草案》中语——记者注)”,显然择重弃轻成为最佳选择,供热企业也就渐渐不再纳入民生资金投入范畴。

  据介绍,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级与供热相关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供热保障对象补贴和拆并分散小锅炉和老旧管网改造。

  政府无疑是在倒逼企业改造升级。邹为群也坦言:“从2010年到现在,哈尔滨至少淘汰了50家热企,这是一种市场竞争的结果。现在我们还要继续淘汰,什么时候结束不是看政府而是看市场。”

  但供热企业则以为,供热是公共服务产品,由政府定价,由政府规范,又怎么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

  于是眼下这一幕情形就出现了:政府下调供热费价格,又明令禁止企业烧低价褐煤;而供热企业则“阳奉阴违”,继续掺烧褐煤以降低成本维持利润,维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