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 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充分运用用电用能监控、视频溯源等工况监控手段强化实时监管,在环境质量数据异常时,依托无人机、走航车、水质指纹仪等智能装备实施精准溯源。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标志着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正在全面迈向数智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对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元,环境违法行为信息化隐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执法方式已难以满足形势变化需要。数智化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有效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感知等,可以精准捕捉常规执法手段难以发现的违法线索,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但目前,基层执法队伍中既精通环境标准、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专业知识,又掌握数据分析研判技能、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短缺,成为影响数智化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亟待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从分层培训、实战锤炼、跨界协作、机制激励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执法队伍数智化应用能力。
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夯实提能基础。要针对执法人员的能力水平,实施差异化强基提能。对普通执法人员,聚焦数智化装备实操能力建设,开展无人机巡航操控、便携式检测仪数据分析、在线监控系统异常识别等实战培训。可编制《数智化执法装备操作指南》,配套开发VR模拟训练系统,通过“理论筑基+模拟演练+实践运用”的闭环模式,确保短期内实现装备操作全员达标。对中层执法骨干,重点强化数据穿透能力培养。建议各地组建“环境大数据研判研修专班”,邀请生态环境领域数据建模专家传道授业,系统讲授异常排污数据特征提取、偷排行为算法识别等进阶课程。同步健全案例复盘机制,选取非现场执法典型案例,开展“数据链条拆解+研判过程还原”深度研讨,培养“违法问题初筛—大数据融合研判—违法证据远程初步锁定”的信息化监管思维。
搭建沉浸式练兵平台,锻造实战硬功。构建“虚拟仿真+实景实训”的实战培养体系。线上开发数智化执法模拟系统,植入企业排污数据、生产工况参数,设置隐蔽偷排、数据造假等典型违法场景,通过动态数据比对、异常因子筛查等模块化训练,提升执法人员的数字敏感度。线下开展“靶向执法”实战演练,选取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企业作为实训靶场,组织执法人员运用道路走航、无人机搭载灵嗅或红外成像设备开展低空巡航等方式进行全域扫描,通过“立体监测数据采集—多维度交叉验证—违法线索精准定位”全流程实操,形成执法预案与实际核查结果对照复盘,进而总结经验,扬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深化“师徒结对”机制,选拔数智化执法能手担任导师,在处理监控数据超标等实际案件中,指导学员从数据波动曲线切入,综合分析人为干扰、设备故障、工艺缺陷等可能性,通过调取用电数据、视频监控等佐证信息锁定违法事实,实现“传帮带”与实战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深化跨界协作机制,拓宽能力边界。建立与网信、信息科技等部门的常态化交流培训机制,选派执法骨干到大数据管理部门、智能科技企业历练学习,深度参与环境数据中台建设、智能执法算法开发等项目,系统学习数据挖掘、算法优化等前沿技术。同时实施“专家驻场计划”,邀请信息技术专家进驻执法一线,针对污染源追踪、数据反演等技术难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协同攻关中提升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借用高校的科研设备和师资力量,着力提升环境监管新技术应用、复杂数据处理等方面能力。
完善激励性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建立数智化执法能力评价体系,将非现场研判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细化数据异常识别准确率、非现场案件占比等具体标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对在数智化执法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优先推荐参加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先进典型评选等,持续激发队伍主动提升数智化能力的内生动力。
数智化转型是新时代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必由之路,而锻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执法队伍,则是这一进程的核心支撑。要通过系统化培养、实战化锤炼、多元化赋能、长效化激励,推动数智化执法从“技术应用”迈向“能力重塑”,让生态环境保护的“顺风耳”“千里眼”更加耳聪目明,执法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