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从2018年启动至今已经发展到23个省份的49个地区和单位。通过试点探索,提升环境健康管理水平,是适应生态环境新形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探索。
保障公众健康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明确强调“保障公众健康”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提出了推进环境健康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年)、《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3年)等重要文件,都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和重要部署。
可见,开展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法律规定的扎实举措。
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旨在探索美丽中国建设新经验
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方式并不相同,呈现一定规律性。
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渐显现的阶段,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影响逐渐扩大,但是实践行动相对滞后、保护总体效果不佳。我国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认识在提升、行动跟不上。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后,从政府到社会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形成高度共识,行动力度空前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在此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逐步走出防治结合阶段,进入风险防范阶段,即多年呼吁的“预防为主”,逐渐从理念成为现实。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之前,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并未强制实施,根本原因是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规定难以落实。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全面确立了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制度,2015年开始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从“监督企业”进入“监督政府”,保护生态环境责任从企业责任、部门责任扩展到党政同责。这些有力行动取得明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出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目共睹,例如,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大气污染逐渐减少,黑臭水体逐渐转清,土壤污染、生态破坏趋势得到遏制。
随着环境质量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逐步进入风险防范阶段。在从环境质量改善到环境风险防范的过渡时期,需要贯彻精准、科学、依法原则,开展新探索、凝聚新共识、确立新制度。
随着肉眼可见的重污染问题逐渐消除,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公众健康的关系将从“不言自明”转为“不辨不清”,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定力如何坚持、成本效益如何改进,成为新时期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就是适应从环境质量改善开始转入环境风险防范的新形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率先探索回答新时期围绕保障公众健康目标如何更加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积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经验、新做法,通过典型引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精准、科学、依法水平。
因地制宜推进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
从“十二五”开始,生态环境部已经陆续制定了三个国家环境健康工作规划。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从2018年启动,在“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中列为重点任务,试点的内容逐步丰富,关键任务逐渐聚焦。
从“防治结合”到“预防为主”,不妨打个比方,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比作个人治病防病。前一个阶段,就像治流行病、常见病;后一个阶段,就像加强体检,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健身、营养和必要的治疗方案。
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的核心内容,就要做到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继续“治常见病”,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例如大气环境质量已经达到现行标准的,探索进一步改善,力争尽快提前达到2035年目标。二是加强“环境健康体检”,即调查、监测、评估环境健康风险的来源、作用机理和途径、影响对象等情况,从不计其数的环境风险中筛选出来哪些影响大,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就像从“人吃五谷杂粮谁不会生病”的粗略考虑,进化到“我吃什么东西、干什么工作,要注意预防什么病”的精准考虑。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减少风险的产生和影响,例如,因地制宜发展环境健康友好的产业,就像“饮食健康”“作息健康”。
这三个层次的工作,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同类地区、同类问题有一定相似性,这也是环境健康试点工作典型引路的意义所在。可以期待,各类试点地区和单位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拓展,探索出高水平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全国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