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科技更好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地方要这样发力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01 08:32:45 浏览()次

地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载体,也是科技赋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依托。近年来,地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有效提升了环境治理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低碳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亟须强化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地方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迎来新机遇

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存在差距。例如,一些地方虽制定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但支持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并不多。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与布局不合理并存,一些重点领域缺乏稳定、持续的投入,一些环节存在分散、重复和低水平投入问题。部分地方生态环境科研院所和低碳环保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在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跨介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技术研发不足,高质量科研产出不多,高能级平台基地建设数量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的征集推广机制不健全。此外,不同地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与国家层面的协同度不够。

另一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均对地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和可能性。一是更加强调科学精准治理,地方亟须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既为传统污染物深度减排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也要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科学指引和技术路径。二是更加强调减污降碳协同,地方亟须主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助力全生命周期协同减排。三是更加强调服务绿色低碳生产力发展,地方亟须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拓展生态产业化路径,推动低碳环保产业迭代升级。四是更加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因地制宜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也是发展绿色低碳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地方应主动顺应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着眼减污降碳的紧迫需求和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

在方向布局上发力,差异化确定科技创新重点和布局。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科教资源等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基础、要素投入等不均衡。地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应避免追求“大而全”的布局,充分结合本地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和优势。着重结合当前紧迫需求和未来产业规划,加强“AI+环保”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布局,着力培育一批高能级绿色低碳平台,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实现精准发力。

在资金投入上发力,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既要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金支持,同时主动参与生态环保重点研发项目;又要通过各地区,尤其是省级科技计划资金、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稳定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加大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新污染物治理、温室气体减排、新型固废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加强有组织项目的提炼和布局研究,主动攻克地方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投入,探索发展耐心资本,投入起步较晚、研发周期较长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领域,产出一批硬科技和“拳头”技术装备。

在转化应用上发力,以创新引领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支持低碳环保产业中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耕细分领域,加快布局新赛道,提升研发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低碳环保类“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地方生态环境资源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新战场,推动对产业支撑较强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转化,培育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区。

在人才发展上发力,健全科技人才成长全周期机制。始终将人才作为地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营造创新友好型人才发展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动高等院校调整优化生态环境资源类学科布局,面向新形势新需求,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供给。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急需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和协同育人项目,培养具备开拓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完善科技创新综合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科技金融协同发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的生产和示范项目建设。有条件的省份和城市应建立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征集与推广机制,为好技术、新技术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装备提供应用场景。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和转移机制,完善对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的资金支持。完善环境权益交易、财政贴息等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先进、成熟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合理设置一定比例的小体量项目,简化申报、执行和验收程序,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青年科学家发展。加强要素保障,为绿色低碳科研平台聚集、科学装置建设、先进技术示范应用等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