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陆空共管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1-16 11:35:11 浏览()次

近期,安徽省绩溪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统计,全县共调查记录陆生高等植物1178种、鸟类109种,并发现了我国首次记录的3种大型真菌物种,以及安徽蝴蝶和天牛新纪录——黑星天牛和百娆灰蝶。这标志着绩溪县通过“陆空共管”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守护生物物种基因宝库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陆”方面,构建良好生态阵地。一是大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绩溪县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后,持续做足生态环境保护“增量”文章,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河长制,重点推进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登源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投入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6.5亿元,编制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污水管网设施建设等生态环保领域项目158个,既保障了生态源地之间生物迁徙廊道连通性,又强化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严控外来物种入侵。二是开展“绿美江淮”行动。近两年来,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抚育3.7万亩,人工造林1504亩,退化林修复8400亩,划定林地储备库7170亩,累计防治松材线虫病面积约8.8万亩。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79%,森林蓄积量达1036万立方米,空气质量全省名列前茅,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三是摸清生物资源家底。2024年,投入210万元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全面摸清现有生物资源“家底”。初步统计,绩溪县共调查记录陆生高等植物117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5种。调查记录鸟类109种,其中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为加强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在“空”方面,加大“空地一体”科技应用。一是布局新设备。为进一步了解种群动态和活动规律,绩溪县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力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在全县重点林区布设安装39台红外相机,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森林防火视频监控+4G智慧语音广播系统,共设26个监控点位48个摄像头及19套广播设备,利用卫星定位、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建成GIS地理信息系统。采购3套无人机巡航系统,杜绝和弥补一些人工巡护无法到达及视频监控盲区,基本建成立体防护网,有效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参与有关科研机构的科学考察活动,开展珍稀动植物监测和繁育试验等系列举措,持续开展安吉小鲵的野外监测,配合安徽师范大学开展野外放归试验,与安徽省林科院合作开展“安徽毛柄小勾儿茶野外救护与繁育项目”,为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繁育做好技术储备,促进珍稀动植物数量稳步增长。三是开展科普宣传。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募16人组建宣教志愿服务队伍,借助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在“共管”方面,强化边界地区联防联治。一是签订协议。安徽清凉峰和浙江清凉峰因历史原因,部分区域重叠,两省居民村庄相连,山场管理难度很大。本着“信息互通、工作互动、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了皖浙清凉峰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和清凉峰地区松材线虫病联防公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开展边界地区常态联防、节点联勤、应急联动、部门联商、区域联管等生态互保。二是建立阵地。建成1座200平方米的生态陈列馆和1座10亩室外珍稀树木园,园内移植有200余种珍稀植物。三是组建护林队伍。截至2024年底,在全县11个乡镇聘用150名生态护林员,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聘用林区生态护林员10人、信息员3人,织密织牢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网”,及时掌握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主要保护对象活动变化情况,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生态环境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