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测”给空气质量做“CT”的大气走航监测车、“眼观六路”航拍整体区域环境污染源的无人机、让废水偷排“无所遁形”的暗管探测仪……这些炫酷的“黑科技”装备,正在甘肃省金昌市生态环境执法中频频亮相,助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美丽金昌的“大法宝”。
1958年,一块富含镍铜等有色金属的孔雀石,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镍封锁”,应运而生的金昌挺起了中国镍钴工业脊梁。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金川时亲切地称之为“祖国难得的金娃娃”,是祖国的“聚宝盆”。1992年,江泽民同志来金题词“腾飞的镍都”。今天的金昌,镍、钴产量全球第四、铂族贵金属产量全国第一、铜产量全国第三。
漫步街道,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花草相映……如果没有看到不远处工厂中高耸的烟囱,很难想象此刻正置身于一个伴随镍矿开采、提炼、加工成长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
金昌缘矿办企,因企设市。历史的局限性造就了这个城市的独特格局,一业独兴,一企独大,市区与厂区交错相连,近一半人口是金川公司职工。金川集团这家特大型国有企业是金昌经济发展的支柱,却也是排污大户。金川镍矿是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20多年前,每生产1吨镍就要产生7吨二氧化硫,生产1吨铜就要产生2吨二氧化硫。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成为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阴霾。金昌被列为“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之一,媒体报道“金娃娃戴上了黑帽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金昌市委、市政府与老百姓的共同追求与期盼,金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高端化引领、绿色化支持,打响了一场科技创新赋能的“生态战”。
“我身后是被称为世界第五、‘亚洲第一炉’的镍闪速炉。”在这个厂区还有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世界首座富氧顶吹镍熔炼炉。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位居“世界500强”第289位。
近年来,金川集团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用科技赋能践行生态绿色发展。围绕金川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开展了持续十几年的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全市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工业大奖,中华宝钢环境奖等多个“国”字称号。镍铜五大硫酸尾气、镍铜冶炼环保集气达标项目,湿法冶炼含氯废气治理等重点废气环境治理工程等多个项目的实施,以聚金汇川、利民兴邦为目标,倾心构建金川命运共同体。全市二氧化硫年均值从2010年最高时的376μg/m3,下降到2023年的21.5μg/m3,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金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做出了贡献。
民营企业也为全市环保科技发展带来澎湃活力,拥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氯化高聚物废水资源化回收生产工艺技术”让民营企业恒信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氯化聚乙烯行业内唯一一家能做到废水“零排放”企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创新引领“新生态”、科技赋能“新环保”,让金娃娃摘掉了“黑帽子”,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今天金昌的“新常态”。建设美丽镍都,如何让“新常态”常在?
市区46个空气监测点位和2个高空瞭望点位、10个空气自动站、8套黑烟车抓拍系统、对全市大气环境实行网格化监管,做到市区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和预警;40家重点工业企业,77个排放口、116套在线监控设备,24小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水、气等主要污染因子排放全过程监管;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综合执法一体化管理平台等等这些智能化的“监管助手”,成为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基石。
接到群众举报,小区附近有异味,环境执法人员手持多参数气体检测仪,执法无人机快速赶到举报现场,为执法工作“插上翅膀”。移动执法终端、现场执法记录仪、多参数水质测定仪等30多种先进装备参与执法,大数据、错峰执法巡查、夜间驻场检查、污染源分析等手段,开启“智慧监管”环保执法新模式。
源头减排、铁腕治污,科技守护,为生态留白,为发展蓄力。“退”一步,天蓝地绿,“进”一步,向美而兴,“进”“退”之间,金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2023年,金昌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建成区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靠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市区优良天数302天,市区优良天数比率82.7%。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77家,运营各业态领域再生资源收集点(生态环保小屋)226个。创建153家全国“节约型机关”,320家“节水型单位”。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民之所愿。面对新的历史课题,金昌已经拿出足够的决心、诚心和耐心,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奏响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
编辑:史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