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被列入生态环境部2023年重点任务之列。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突击检查河南省平顶山等市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时再次指出,坚决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企业和第三方公司串通造假。
近年来,不断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典型案例被通报。就在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3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2022年8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也通报过安徽尚德谱等8家第三方环保公司环境监测造假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中的弄虚作假,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痛点。对此,生态环境部曾会同司法部门打出了遏制造假的组合拳,但为何仍有少数第三方公司不收手?笔者在与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接触中感受到,这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
从内在原因看,一是第三方公司承接服务负载量与技术服务力量不相匹配。如安徽省某公司仅在F县就承接污水处理厂(站)服务项目20 个,此外还有多家企业的污水、大气污染治理业务,业务网点覆盖全省各地,服务技术力量与服务量不匹配,公司面临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一些公司不得不招收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简单培训后便派往工作岗位;有的“饭不够茶来凑”,招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以解燃眉之急,客观上为“造假”提供了温床。
二是第三方公司内部管理不尽完善,尤其是一线人员管理较为松散。一线点位基本处于偏僻位置,公司管理难以顾及,关心不够、酬劳不高、工作地点偏僻、文化生活枯燥、工作内容乏味,留不住人心,人员变动频繁,工作实效难以保障。
三是点位技术人员有消极怠工现象。如安徽省生态环境厅通报的8起造假典型案例中提到,安徽尚德谱公司涉案人员未到现场采样,凭空编造监测数据;贝斯泰公司涉案人员用运维人员的采样替代现场采样,编造采样时间、频次、质控标准样品。笔者注意到,在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的第三方环保造假案件中,不少都是一线人员的懒散怠工导致。
从外部因素看,其一,进入环保服务市场的门槛较低,鱼目混珠坏了一锅粥。如只要具备注册资金、一定数量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办公条件等,就可获批公司注册,有了这个“准生证”就可承揽环保服务业务。而对注册条件审核把关却难度较大,比如,注册资金可以拿别人的钱过一下账,注册通过再归还;再如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数可有偿挂靠,持证人不用坐班;办公场所一纸租赁合同就能搞定。
其二,个别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第三方服务过程缺乏有效管理。第三方机构理应给当地政府和企业污染治理带来帮助,正是这种定位,使一些地方政府有着“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放心感,放松对其监督;有关部门有了风雨同舟的友情感,放松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有的企业产生“我付钱你担责”的自在感,甚至一起“消灾”,放松了对其履约的要求。
其三,处罚力度尚不足以震慑造假。当前,受到刑法追究的造假者多是情节特别严重的,而还有相当一部分造假者基本只是受到了罚款处罚,打击力度不够。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要在不愿假、不能假,不敢假上同步发力。
从源头解决不愿假问题。严把第三方公司注册审批关,对现有公司全面整治,从严从实清查,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整改通不过的要注销资格。对新办公司,可提高注册条件要求,提高进入门槛。严把服务项目招投标关,将市场信誉度低、有造假劣迹、技术力量薄弱的公司拒之门外。
过程严管解决不能假问题。把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加强相关制度、标准、质量、信誉、工况等管理,及时解决问题。对技术素养差、怠工失责的第三方人员,要建议其所在公司立即做出处理。管理部门人员对每个服务点位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况、每个设施、每项参数、每天台账、每组数值,都要管理核实不留盲区。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管理,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织密监管网。
以结果严惩解决不敢假问题。保持生态环境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协同打假高压态势,对客观性失真予以限期改正机会,对屡犯、蓄意、串通环保造假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坚决绳之以法。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