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两组照片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组是2018年与2020年江苏江豚监测的对比情况,另一组是2017年与2021年灌河口的卫星监测对比照片。
在两张江豚监测照片上,与2018年相比,2020年江豚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而灌河口2021年与2017年相比变化亦非常明显,灌河口附近的海水颜色由褐红色恢复为自然面貌。“如今,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年的伪虎鲸又出现在灌河口,这是环境变好的生动写照。”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处处长朱德明说,两组照片见证了江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
盐城湿地是迁徙水鸟重要的“加油站”
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不仅有江豚、四鳃鲈鱼和伪虎鲸,还有丹顶鹤。
35年前,中国首位驯鹤姑娘徐秀娟应邀南下盐城,她和丹顶鹤的故事也随着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的传唱而留存于人们心间。
2017年5月,科研人员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野外自然孵化的丹顶鹤,这一发现创下了丹顶鹤孵化的全球最低纬度位置纪录。此后,每年科研人员在野外发现丹顶鹤繁殖后,都会用无人机定期对小鹤进行观察记录,并做好跟踪保护和研究工作,为建立越冬地不迁徙野生丹顶鹤的种群而不懈努力。
2021年4月,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运用无人机日常野外巡护时,发现两个丹顶鹤繁殖巢,在巢穴附近发现了两只成功孵化的小鹤。这也是珍禽保护区连续5年在核心区发现丹顶鹤繁殖成功。
“丹顶鹤保护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恢复壮大其野外种群数量。”科研人员说,连续5年在盐城越冬地发现自然繁育并成活的丹顶鹤,是扩大濒危候鸟野外种群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些丹顶鹤在盐城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除了它们自身不愿意飞走迁徙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城环保工作做得好,有适宜的气候,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生态。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盐城是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据盐城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张美兰介绍,盐城在江苏最早成立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是珍禽自然保护区,一个是大丰麋鹿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上,盐城陆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6348.28平方公里,占江苏国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34.9%。
盐城沿海潮间带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到秋冬季节,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漫天的盐蒿草为无边的滩涂铺上红色植被,一望无际的芦苇丛成为迁徙水鸟的天堂。广袤滩涂每年都迎来10万至20万只越冬候鸟,以及300多万只迁徙停歇的鸻鹬类候鸟,是迁徙水鸟至关重要的“加油站”。
2019年,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每年有400只左右的野生丹顶鹤(占我国境内的85%以上)在此越冬,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既能让鸟类自由生活,又有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可持续的沿海管理方案,盐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榜样。”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克拉·克罗克福德表示。
江苏目前共建设自然保护区31个
盐城是江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江苏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有山有湖还有沿海,自然禀赋优良。”朱德明表示,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4588种,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其中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江苏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多地记录到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以及水蕨、马口鱼种群、虎纹蛙等物种的出现,指示着江苏省生态环境正得到有效恢复,食物链逐渐趋向于完整与稳定。
江苏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目前共建设自然保护区31个,保护面积达江苏省总面积的5.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2%,庇护了省内近六成物种,麋鹿、丹顶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同时,江苏出台《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规划与重点工程得到有效落实,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为此,江苏将开展以长江江豚为重点的水生生物监测,在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长荡湖等其他重要水体利用eDNA技术同步开展重点水生物种监测。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聚焦长江流域及旗舰物种、滨海滩涂湿地及迁徙鸟类、露天矿山宕口、大运河文化带等,利用城市公共绿道、城区公园及水体等公共开放空间,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