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四督查组在山西省娄烦县督查时发现,部分乡镇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使用率不高,沦为村民眼里的“摆设”。在静游镇随机抽查十余户村民家庭,入户排污管竟没有一户连接。督查组从娄烦县相关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娄烦县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有10个村建成并投入使用,经粗略估计,这10个村的管道入户率低于10%的有4个。
农村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关系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早在2018年,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对农村污水治理做出了明确部署。近些年,各地持续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收集率和处理率逐年提高。然而,少数地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而难用、出工不出力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河南省也发现,一些地方乡村污水处理站不同程度存在设施年久失修、日常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处理站长期停运,农村污水处理受阻于“最后一公里”。
农村污水治理确实存在管网铺设难度高、资金保障压力大、设施建设运行专业人才少等难题。笔者认为,与其治污项目建设“摊大饼”、盲目追求污水管网覆盖率,倒不如集中精力,从实效出发,干一个成一个,充分用好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保障治理设施高效发挥作用。
无论山西省娄烦县管网铺设不到位,还是河南省一些地方污水处理站运行不正常,类似问题在不少地区仍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并不复杂,但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笔者认为,还是少数地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
这就好比寻医问药,把脉也罢,问诊也罢,都是寻找病灶,这是治病的前提和基础,但重要的还是要开出对症的药方,根治病症。只有两者兼顾,才可能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近些年,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各地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针对属地突出环境问题,建设了大量污染治理项目,涵盖了水、气、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管理等多个领域。一些项目往往只重视立项前的预评估,对建成之后的后评估却草草了事甚至不做后评估,治污效果自然也容易打折扣。
比如,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每年投入资金建设管网,但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又如,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成后遥测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上来,可缺少了深入分析研究,这些数据也只能在数据库继续累积堆砌。再比如,有些地区推进乡镇大气环境小微监测站建设,由于站点选择缺少规范性和科学性,导致数据代表性不强、有效性不高,最终成为靠补贴运行的摆设。诸如此类,均是因为忽视了结果导向所导致。
污染治理设施或项目建而不用、用而低效,折射出某些地方工作作风的形式主义和工作方式的粗放,损伤了政府形象,浪费了公共资源。笔者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对照预评估结果,强化项目治污效率后评估,找出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研究解决之道,确保相关治污设施或项目能够发挥实效。
针对近些年政府投资已经建成的各类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或设施,笔者建议,各地不妨重新过过筛子,把那些资金投入与环境产出不匹配的项目找出来,再修补再完善,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治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