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如何实现?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12-09 18:24:33 浏览()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各领域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就水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十四五”时期是立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迈向2035年美丽水生态环境“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实现路径、管理体系愈加清晰。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人民群众的关切就是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目标指标就是战斗的指挥棒。“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体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要求。

  河流、湖泊是体现水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成效的载体,通过具体的河湖,可以把水生态环境问题、症结、对策、措施串连起来,从而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要求,使工作的开展始于河湖存在的问题、终于河湖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闭环。“十四五”工作成绩要以河湖为表达,有多少条河流能恢复有水、有多少条河能下河游泳、有多少条河恢复了土著鱼,“十四五”结束后,要向社会交个明白账。

  注重表达方式形象亲民,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水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在地表水“好三劣五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比例等传统专业性指标基础上,“十四五”要增加一系列老百姓听得明白、记得住、感受得到的指标,引导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身边的河湖是否消除了黑臭,是否做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根本目标、根本动力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水生态产品。日前,生态环境部已着手推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公开征集相关工作。“十四五”期间计划以优秀案例为指引,每年建成一批美丽河湖,使更多的河湖达到“人水和谐”。

  坚持系统观念,明确“三水统筹”治理路径,促进水生态系统整体恢复。

  在水资源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障生态用水。加快高耗水发展方式转变,把水资源节约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从源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推动建设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将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纳入区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和生活补充用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维护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在水生态方面,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源头治理,优先对水源涵养区、河湖生态缓冲带等产水、护水、净水的国土生态空间实施保护修复,开展植树造绿、水土保持,恢复河湖自然岸线。对不符合水源涵养区、河湖生态缓冲带等保护要求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清理整治。严格控制和有效化解主要干支流涉危险化学品等项目环境风险,让这些生态空间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构筑水生态安全屏障。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资源,科学划定河湖禁捕、限捕区域,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并探索实行重点水域合理期限内禁捕的禁渔期制度。推进受损水生态系统恢复,对水生生物生境、生物群落受损的河湖,开展天然生境和水生植被恢复,采取“三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修复、增殖放流、生境替代保护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重构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

  在水环境方面,深化污染治理,持续提升水质。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十四五”期间仍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朝着全过程控制、全链条绿色化方向迈进。以补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短板、老旧管网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益为重点,强化总氮、总磷的稳定达标排放,根据水质改善需求规划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或尾水湿地净化工程。以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突出的流域、区域为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采取生态化工程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全链条发力,完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地上地下、岸上水里、陆地海洋、城市农村“四个打通”。

  一是打通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着眼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影响,一方面要减少重污染河段侧渗和垂直补给对地下水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污染地下水排泄进入地表水的风险管控。特别是针对地表水、地下水共性污染因子,在完善环境本底研究基础上,加强总磷、重金属、硫酸盐、氟化物等污染物协同防治。遵循“从山顶到海洋”的理念,将流域、河口和近岸海域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氮磷指标为重点,加强入海河流达标治理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自近岸海域向内陆提出梯次性差异化管控要求。

  二是打通岸上水里,坚持水陆统筹、以水定岸。完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管控体系,有机融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因此要为每一个保护治理的水体找到对应的陆域汇水空间,并按照“流域统筹、区域落实”的思路,落实行政辖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入河排污口管理作为打通水陆的重要环节,实施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联动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

  三是打通城市农村,共享发展成果。针对城市和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十四五”期间不仅要在地级、县级城市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还要深入农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民依水而居,文化依水而生,环境依水而美,长江、黄河、大运河等大江大河流淌着中华文明的深远与辉煌。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将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