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督察组来了能够立行立改,此前却是“老大难”,甚至持续几年也无人问津?其背后反映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想不想干。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福建等多省市和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反馈了督察情况。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就是对群众诉求回应不及时,一些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
在福建,群众反映强烈的三明永安市尼葛省级开发区臭气扰民问题久拖不决;在海南,生活垃圾围城围岛及异味扰民问题成为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领域,但有关地方和部门行动迟缓,以致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当前海南省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在重庆,一些区县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督察组现场抽查29件群众举报,发现有7件办理不到位。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第二轮第一批督察共交办群众举报问题约1.89万个。从数量上看,群众反映的问题确实不少,同时,也意味着这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道路扬尘、施工噪声、垃圾站臭气、餐馆油烟等问题,在群众信访投诉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些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却是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因此容不得忽视,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获得百姓点赞。
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解决群众举报投诉的问题正是需要努力的方向。面对群众诉求,虽然一些政府部门强调要及时回应、把群众利益维护到位,领导也一再表态会不折不扣整改到位,但行动起来总会打折扣。实际生活中,一些群众的投诉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还有一些问题虽然承诺解决,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久而久之,小事变成大事,小问题拖成大矛盾。
诚然,有些难题涉及方方面面,短时间未必能够彻底解决。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向群众解释清楚,取得群众理解,避免矛盾激化。除此之外,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长时间堆放在路边的垃圾需要及时清运、餐馆油烟扰民需要加装处理设备等。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期间,一些问题移交地方后,第二天就得到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何督察组来了能够立行立改,此前却是“老大难”,甚至持续几年也无人问津?其背后反映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想不想干。只要政府部门真心干,多想办法,少找借口,很多群众的烦心事是能解决的。
实际工作中,有人会把信访投诉当成群众在找茬儿,存在排斥心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群众举报是精准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的“金矿”,我们应多借助群众的眼睛发现问题,让人民群众成为监督力量的一部分。当前,一些企业为逃避监管处罚,给违法排污行为加上了不少伪装;个别地方为了给污染项目“开绿灯”,搞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给生态环保工作的推进增加了难度。正是得益于群众举报提供的线索,一些隐蔽的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个别地方和部门不作为、慢作为、重发展轻保护等问题得到纠正。
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关于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通过充分发动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可有效弥补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短板和盲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途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信访投诉的问题不管大小,都反映了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也饱含了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容不得敷衍和忽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诚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