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血管”如何医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10-15 20:06:15 浏览()次

  腐臭味充斥在空气中,耳畔回响着抽水泵和鼓风机的轰鸣声。这里,是温州主城区的一处地下管道。

  穿着下水服、头戴照明灯的江祖巍,“跳”进了6米多深的污水井。头灯亮起,向前投射过去,管道显得格外幽深,仿佛没有尽头。

  夏秋两季是浙江台风的多发季节。挥别“利奇马”“玲玲”后,温州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的巡检员们,加速了对城市地下管道的巡查。

  这群“地下工作者”每日穿梭于地平线之下,伴着黑暗、恶臭甚至危险,默默地“诊治”着城市的“血管”,守护着它的正常运转。在暗黑的管道里蹲、跳、走,蹲、跳、走……有网友戏称他们是任天堂游戏里的“超级马里奥”。

  不久前,在瓯海区瞿任路污水主干管整治工程现场,我们跟随温州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的巡检员们钻入了地下管道。

 

  蹲着检测井内的空气 

  “臭鸡蛋味的气体,能让人在几秒钟内昏迷” 

  “昨晚睡得好吗?”车行至温州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瓯海分公司的办公楼门口,工作人员方鑫早已在等候我们。

  方鑫,36岁,干这行已10年,可谓是行业里的“老资格”。“下井,不可马虎。”方鑫领着我们前往办公室拿装备——工作服、安全帽、雨靴。“‘三大件’是巡检员的日常装备,平时全靠这些罩着我们。”方鑫笑着说。

  本次我们巡查的目的地——瞿任路污水主干管整治工程,是一个污水管道工程。该管道主要承担上游两个街道的污水输送,日均污水输送量达到4万吨。路上,江祖巍递来探测图。我们看到,黑白的图纸上,管道内堆积着成块的沙土。“这看起来有点像医院里的CT单。”我们打趣地说。“你可真别说,医院给人做CT,我们帮管道做CT。”江祖巍接过话匣子。因破损段位埋深达7米,且位于农田下方,不利于开挖,排水公司决定采用井下非开挖修复方式。

  谈话间,我们抵达现场,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映入眼帘。田埂上,两座相距约1米的井盖已被工作人员移至一旁,井口满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旁公路上停靠着几辆黄色的大型自装卸式垃圾车。“像这样一个井里清出的淤泥,一天能运5车,一车大概5吨的量。”方鑫说,今天的任务很简单:下管道清淤,查看管道破损情况,制订预处理方案。

  一句很简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处处留心、步步小心。

  下井前的安全技术交底会,是每次作业前必不可少的步骤。所有作业人员列成一排,方鑫拿出厚厚一叠作业票,开始逐一询问填写。此刻我们才明白他早前问候背后的含义。在下井安全作业票中,有一栏需要明确填写作业人员的身体、精神状况,包括睡眠情况。“井下是密闭空间,对作业人员身体情况有着极高的要求。有任何不适,我们都是不允许下井的!”方鑫说道。

  “老张,把检测仪放下去!”嘈杂的工程现场,我们被一声呼喊所吸引,闻声望去,只见一名工作人员蹲在井口,将一台黄色“手机”用麻绳绑在手中,并慢慢地伸到井中。

  这是什么?看到我们困惑的眼神,方鑫赶忙解释:这台“手机”是气体检测仪。每次下井前,需先搅动井中污泥水,“赶出”有害气体。再用风机强制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主要依照管径大小,“像这样的污水井,起码要通风两个小时以上。”方鑫说,对井中的气体进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必须等待显示屏上硫化氢含量降到低于10ppm(百万分比浓度)的安全值,才能下井。

  “管道里氧气稀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和有机物,容易产生硫化氢。硫化氢的气味像臭鸡蛋,人体吸入后会头痛、抽搐,甚至可能在几秒钟内发生昏迷。”方鑫说,如果硫化氢没有散尽,那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提前检测井下空气,“蹲”的步骤必不可少;井下作业时,他们还会随身佩戴一个气体检测仪,用于随时预警,以确保万无一失。

  跳进暗黑的管道世界 

  “腐臭淤泥没过小腿,时间变得格外漫长” 

  下井前的准备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久。

  “让一让,小心溅到!”随着抽水机的轰鸣声,像墨汁般的污水不断被抽出,井中的水位持续下降。“准备下啦!”工作人员向我们递来背带下水服。“你知道超级马里奥吗?”看着方鑫穿上下水服的模样,我们不禁问道。“当然知道呀,像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玩过,你看我们也跟超级马里奥一样,这些年都不知道‘跳’了多少次井了。”方鑫笑着回答。

  这是一个6米多深的井。下井时,一名地面工作人员紧紧地拽住我身上的安全绳,两名工作人员搀着我的双臂。“一只脚踩住壁面上的踩踏处,另一只脚去踩梯子。”跟随着工作人员的指示,我们终于缓缓到达井底。

  井下,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靠着安全帽上的头灯,才勉强看清洞里的情形。漆黑的污水已没过我们的小腿,脚下的淤泥让人站不住脚,我们只能通过不停的换位,来保持自己不会下陷。耳畔回响着抽水机的轰鸣声,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没过多久,眼睛就被熏得有些酸痛。

  此时,江祖巍正猫着腰,将一块石头从一个直径1米的管道中慢慢取出。污水没过半截身子,他的背、手、脸上也被蹭上了黑漆漆的淤泥。

  “你们确定要继续?”将手中的石块放入塑料桶中,再拉扯绳子指挥着上方的同事将脏物运出,江祖巍回头询问我们。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嘱咐道,爬管道时尽量不要说话,重心放低、缓慢前进,“这里空气很稀薄,话说多了容易缺氧。”

  低头,猫腰,双手撑着管道两壁,半蹲着前进。尽管没有烈日照射,但密闭空间里潮湿、闷热的环境,已逼得我们浑身冒汗,双腿不住地打颤,短短20米的管道似乎看不到尽头,时间变得停滞而漫长。

  为安全着想,江祖巍并没让我们爬完整个管道。34分钟后,当被井上的工作人员拽回地面,解开行头时,我们全身衣物已被汗水浸透。

  常年走在危险的边缘 

  “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做,这座城市总得有人守” 

  34分钟的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也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群特殊的“地下工作者”。

  方鑫所在的办公室里,是清一色的男士。其实,入职前,他们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脏活。“有时候几个井盖一开,能跑出上百只蟑螂,那画面你们肯定吃不消。”方鑫说,害怕老鼠、对蟑螂过敏、地下太闷热、气味难忍……有人在上岗第二天就辞职,理由五花八门。

  检修过程中,时常伴随着危险。有时候下井容易被壁面尖锐的地方刮伤,台风过后井下有坍塌隐患,管道水流也会增强。方鑫说,有一次,因为管道地面过于湿滑,他摔了个底朝天,所幸只是手机和随身设备“泡了汤”。

  如今,地下管道巡线已变得更加智能化。近年来,CCTV(管道闭路电视系统)管道机器人、高压水枪等一批设备全面投用,让部分管道维护、清理工作可由机器代劳。“日常疏通过程中,我们会先利用高压水枪将管道沉淀物冲到检查井,再用打捞工具打捞,或者下井清掏。”方鑫介绍道,但当遇到有大量石块、垃圾、淤泥堆积等复杂情况时,还是需要作业人员进管道排查维护。

  “科室里几乎每个人都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可能是经常钻下水道和开井盖的缘故。”方鑫说,过敏性鼻炎、皮肤病也是管道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这份工作对方鑫而言,更多的是“生活的烦恼”。对待工作熟门熟路、斩钉截铁的方鑫,早年前在家人眼里却是个“臭老方”,每次下班回家后,他都必须里里外外冲洗干净,才能上桌吃饭。

  对这份职业,家里人有过质疑:又脏又苦又累,干脆换了。每每如此,方鑫总是淡淡地说:这份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这座城市总要有人来守,“现在时间长了,家人也就理解我了。”

  责任伴着危险,坚守来之不易。目前,温州市排水公司共有员工367人,管辖着排水管网3284.87公里、在运营泵站78座。施工期间,一支施工队每天大约可疏通300米的管道,清出40余吨垃圾。

  告别时,方鑫一再与我们说:“你们今天吃苦了,回家赶紧换身衣服。”然而,与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相比,我们短暂的体验根本算不上什么。如果说,“超级马里奥”是记忆中的管道世界里,那位擅长“跳、跳、走”的虚拟英雄,那么如今这个称谓在我们心中已有了新的面孔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