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河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流经重庆市梁平、垫江、长寿3个区县,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世纪90年代起,龙溪河受到两岸工业污水、畜牧业污染和生活污水三重“夹攻”,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水平,而今却奇迹般重回Ⅲ类。
为深度治理龙溪河水环境,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围绕“建治改管”做文章,扎实推进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累计投入20亿元,建设环保设施
从七里滩电站到场镇渡口7公里多的河道,是龙溪河流经梁平区云龙镇的主要河段。曾宪发在这条河上讨了小半辈子生活,每天都要和河里的污染物打交道:“过去就算在汛期,河道也布满垃圾,枯枝败叶、死畜死禽顺流而下,河水污黑浑浊,散发出阵阵恶臭。”
2013年,在全面加强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下,云龙镇组建了一支清漂队伍,曾宪发成了清漂船船长的最佳人选。
2017年起,区财政将每年的环保基金增加至8000万元,专户储存、专账管理,按照“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原则,根据重点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水污染防治等生态治理工作。这一年,清漂队也“鸟枪换炮”,乘上了镇里拨款购置的专业清漂船。
这些年来,梁平区累计投入20亿元,在龙溪河沿岸先后建成投运40座城镇村污水处理厂、3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及292.66公里污水管网,建成投运1座垃圾填埋场、4座片区垃圾中转站、1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治理、达标排放。
污染源头一断,清漂工作越干越轻松
河道污染积重难返。接手清漂船之初,曾宪发颇感棘手:“船开不多远,桨叶就要被垃圾缠住,每天行船不过一里多地,捞上来的垃圾倒有几十袋。”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了堵住漂浮物源头,梁平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保洁长效机制,累计整治河道37公里,新建堤防71公里;整治畜禽养殖场76家;完成124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治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的同时,梁平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堵住工业污染源头,先后关闭退出小型造纸企业11家、乡镇煤矿14家、非煤矿山24家、烧结砖厂16家,实现流域内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退出;利用关闭煤矿等工业企业原场址,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实现转型发展。
如今的龙溪河,水里有清漂队,滩头有清洁工,岸上有垃圾站,周边有污水处理厂。污染源头一断,水质自然而然就好了起来,曾宪发的清漂工作也越干越轻松了。
现场“点名”倒逼乡镇责任落实
虽然守着龙溪河,但说到用河水种庄稼,还是这几年的事情。过去,龙溪河两岸的庄稼虽然不少,但是苦于河水受到污染,无法用于灌溉。
为了解决监管失位的问题,近年来,梁平建立起全区“一张网”的统一监管模式,严格落实四级网格化管理和双随机监管,在流域内设置15个乡镇(街道)考核监测断面,每月定期监测,定期通报,督促乡镇(街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强化环保、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协作联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016年至今,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2件,行政拘留15件,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两件。并在区环保局设立公安局环境保护警务室,负责环保案件线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协调与环保局联合执法以及案件移送等相关工作。
在严格考核问责方面,梁平实行半年推进会制度,每半年对乡镇和部门考核一次,以现场“点名”方式倒逼乡镇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河长办、区环保局不定期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对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单位实施通报、约谈,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此外,梁平还建立了黄、红“两色卡”督办制度:随机排查全区涉水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要求停产整治;受到黄牌警示的企业经整治后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黄红牌企业名单。
2017年以来,龙溪河梁平段全流域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长期稳定保持在Ⅲ类。伴随着流域水环境的日益改善,龙溪河两岸的作物在河水的滋养下焕发了新生,人民村的黄瓜、殷家坝的萝卜都成了远近闻名的特产。
上下游区县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河流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要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加强上下游区县联动,梁平牵头制定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保障龙溪河流域重大项目推进、重点难点问题协调解决和流域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等工作推进;主动承接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同长寿、垫江两个区县,共同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内上下游乡镇之间也签订了流域生态补偿协议。
此外,梁平以改善龙溪河、新盛河水环境质量为重点,印发实施了《梁平区建立龙溪河、新盛河流域生态保护激励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设置生态横线补偿考核断面35个,区政府设立“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各乡镇(街道)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充分调动起了流域上下游乡镇(街道)水质保护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