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废钢消耗量减少回收分拣 成本价格等有待梳理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05-28 11:43:34 浏览()次

 

  到2014年底,全国钢铁积蓄量已达70多亿吨,按照全球钢铁积蓄量与废钢产生量的折算比例2.5%计算,2014年我国废钢铁产生量已超过1.6亿吨,可替代约两亿吨进口铁矿石,节省1.6亿吨原煤,减少两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徐卫星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2014年纳入协会统计范围的89家主流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为4.7608亿吨,废钢消耗量为4140万吨。不仅综合废钢比为8.7%创近年来新低,而且炼钢废钢单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何如此?根据《废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十二五”期间废钢综合平均单耗应超过200千克/吨钢,即废钢比应超过20%。现在,我们不光离既定的目标渐行渐远,更与世界平均水平差了很多。(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为37.6%)

  众所周知,加强废钢铁应用可有效降低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缓解钢铁产业资源紧张的局面,可直接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挥特殊功效。但是,与2014年我国粗钢同比增长5.6%的增速相比,废钢消耗增速已经放缓至3%。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与近年来钢铁产能过剩、市场低迷有无直接关系?

  废钢成本比铁水高,谁会吃?

  有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全国钢铁积蓄量已经达到70多亿吨。废钢积蓄量逐年增加,而废钢单耗却在连年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成本,企业一算账发现,吃废钢比吃铁水成本高。尤其是在目前铁矿石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吃废钢的积极性更不高了。

  以华东地区废钢价格统计数据为例,2014年全年废钢调价共计20多次,每吨降低600元左右,降幅为20.18%。而同期铁矿石价格降幅为50%。

  废钢企业价格处在倒挂状态

  钢铁企业认为废钢价格高,而正规的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已经多年处于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倒挂的状态,不正规的企业却有生存的市场空间。这是因为,围绕废钢加工配送产业链,存在难以监管的“灰色地带”。

  废钢从废弃资源到实现真正利用,须要经过回收分拣—加工配送—钢铁冶炼。其中,加工配送承上启下,承载着废钢产业化发展最关键的一环。在回收分拣体系,由于废钢铁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回收价格稍有不同,资源的流向就会发生变化。同样,在钢铁冶炼应用环节,废钢产品价格稍有变化,应用的流向也会发生变化。此外,资源来自于千家万户,也使得废钢加工配送环节缺少进项发票,正规企业存在单方面上税无法抵扣的情况,增加的成本要沉淀到钢厂身上。种种特性都决定着废钢加工配送在当前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因此,在缺乏有效市场监管时,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坚持规范化发展的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难敌非正规企业。

  2010年底,由于一些企业的不自律行为,国家完全取消了对再生资源部分品种增值税先征后返的财税优惠,2011年,开始全额征收17%的增值税,让废钢加工供应环节由于缺少进项发票而单方面承担17%增值税,每吨增加了500多元的成本,使得废钢价格从低于铁水,变为高于或与铁水价格相当,不仅直接影响了钢厂用废钢的积极性,更使得一些违规企业逮到了“钻空子”的机会。

  两头不开发票搅乱了市场

  2011年前后,由于主流钢厂采购社会废钢资源的积极性下降,小中频炉“地条钢”开始回潮,他们采用“两头不开发票”的方式截流大量废钢资源,既扰乱了废钢市场秩序,也助长了落后的钢铁产能,更使得废钢行业实现规范化、产品化、产业化发展遭遇重大阻碍。也是从2011年开始,废钢消耗量和废钢资源量不能同比增长,废钢比直线下降,而其间“灰色渠道”消耗量在加大。

  劣币驱除良币怎么解?

  废钢行业是一个对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废钢产业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仅靠行业自身无法解决正规企业难敌非正规企业的怪象。

  如果市场监管能够到位,取缔废钢加工配送中的“灰色地带”,使得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就可以倒逼非正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实现规范化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有效监管很难。因此,废钢行业唯有期盼国家对规范化发展的废钢加工配送企业给予财税扶持政策,使得正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会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处于天生的劣势,同时,也能倒逼非正规企业走向规范化发展,共同维护好废钢产业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