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十一周年 | 守正创新,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有序推进我国核安全事业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3-11 12:30:52 浏览()次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太平洋地区发生9.0级地震,引发该区域产生巨大海啸。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核反应堆堆芯熔毁,随后1、2、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导致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失效,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为缓解事故后果,日方向核电站4台机组的核反应堆、安全壳和乏燃料水池等厂房内注入大量海水和淡水,成功控制住了核反应性并对核反应堆及核燃料进行了有效冷却,但注入的水被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污染,成为带有60余种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

福岛核污染水即将排入太平洋

福岛核事故发生十年后,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于2023年开始,按照为期40年的排放计划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试图“通过海水的稀释作用来降低危害”。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会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更是涉及全球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日方一意孤行,单方面坚持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妄图将本国核污染的危机推向国际公共空间的做法,致全人类利益于不顾,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和普遍不满。包括我国在内的利益攸关方纷纷对日方做法提出质疑,多次对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计划表示关切和反对,敦促日方审慎处理福岛核污染水问题。日方虽一再宣称核污染水的浓度符合国际标准,但这些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物以及全人类所产生的伤害和影响程度仍不得而知。距离2023年仅剩一年时间,如何妥善解决福岛核污染水问题,始终牵动着国际社会的心弦。

国际舆论要求核能发展保持更高安全水平

2021年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发布,引发的国际社会讨论和舆论谴责远超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时,再次将核能安全利用问题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如此舆论背景下,如何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讨论的话题,也相应地对核设施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期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做正确的事儿,发展核能要以全人类的福祉为考量,不能给后代增加不适当的负担;“创新”,才能破解当前面临的技术与管理中的困难和不足。

目前,我国核电在建和运行机组数量已列全球第二位。我国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形成了完整的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燃料保障、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核安全监管,始终坚持“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严格遵循“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依法从严监管,构建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制定实施核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力推动核能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核安全。多年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安全业绩,核电厂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或事故,核电安全总体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双碳”目标下核能发展机遇

2022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要求,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已提速。在碳排放方面,核能发电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低,与太阳能与风能相近,远远低于煤炭;在发电方面,核能比太阳能和风能更具优势,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更适合作为基本负荷电源;此外,核能的综合利用,包括在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应用,对于降碳也有极大价值。核能是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近两年国家战略也将目光投向核电,核电审批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未来核电在碳中和的道路上,也必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统筹核能的发展与安全

核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核安全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不再仅是一句口号。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还远未结束,一旦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把核安全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新时期中国核安全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我们应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守正创新,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更好地保障核安全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