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埃塞俄比亚恩托托山上的卫星地面站。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场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气候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庆祝会正在进行。
当中心的大屏幕上传来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埃塞俄比亚代表团欢呼雀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喜悦。同一时间,在几千公里外的埃塞俄比亚卫星地面站,由埃塞俄比亚副总理亲自主持的盛大庆祝仪式上,数百人载歌载舞。
这是中国在2019年应对气候变化中,援助埃塞俄比亚气候卫星发射的一个小细节。回顾中国参与应对全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历史细节并不少见。而正是这样一些如珍珠般瑰丽的瞬间,组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完整的身影。
积极建设性参与谈判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2020年12月14日在《中国环境报》发表了《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定力 继续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的署名文章。
文章中,解振华表示自己有幸见证了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通过协定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并细细回忆了中国代表团在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与联合国秘书长、缔约方大会主席、气候公约执行秘书以及主要缔约方和国家集团的部长、代表团团长们保持密切沟通交流,推动一些存有分歧的国家和集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一直保持密集磋商,增信释疑、管控分歧、聚同化异、相向而行,在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为协定达成扫除障碍;
在每次大会重要节点,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声,巩固发展中国家的主流立场,在谈判最后阶段一起从战略上评估成果。
正是由于中国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最终引导和推动《巴黎协定》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
此外,中国的贡献还有很多:发起建立“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积极协调“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
通过一系列努力,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中国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
大力开展南南合作
“在布中友好合作助力下,布方通过学习中方的先进经验技术,提高太阳能利用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更好地实现经济、环境共同繁荣。”今年10月22日,布基纳法索能源和矿业部部长韦德拉奥戈非常激动。
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与布基纳法索能源和矿业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建设太阳能电站的谅解备忘录》签约。按照合作约定,中国将在布基纳法索合作建设4MW太阳能电站。
韦德拉奥戈的激动,基于这座太阳能电站对于布基纳法索的重要性。布基纳法索位于非洲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可利用资源都相对有限。布中合作建设的4MW太阳能电站建成后,可满足当地约两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能够帮助布方提高自身发电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布方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
中国对布基纳法索的援助并非个例。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凡是答应非洲兄弟的事,中方一定会尽心尽力办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铿锵有力。在“十百千”倡议下,中国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019年12月20日,由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气候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为埃塞俄比亚抵御气候变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2020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中巴经济走廊事务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物资援助的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约,向巴方援助的3000套家用太阳能电源系统,切实解决了有关地区民众用电需求,提升了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今年9月22日,中国向乌拉圭援助的气象移动地面应用系统从北京发运,系统将为其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预防极端气候灾害提供支持,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同时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首次在中亚提出,到之后发展成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已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8年。
应对气候变化始终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就提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携手各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倡议加强在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倡议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50多家中外合作伙伴加入联盟。
2019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启动。平台汇集30多个共建国家的基础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法规标准等,整合30多个国际权威平台公开的200余项指标数据。
2020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成立以来发布了《“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以及“一带一路”绿色能源、碳市场等专题研究报告,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今年,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各国应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结合各自国情采取气候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
搭建政策对话平台、促进知识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推动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题研究……中国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彰显出始终不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担当,进一步宣示了坚定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姿态。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正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开启全球应对全球变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