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只剩3天。本届COP15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达成一项保护自然的新目标。业内专家表示,这将是一个拯救地球生命的新计划。COP15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10年甚至更远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蓝图,帮助人类社会步入正轨,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COP15为什么重要?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地球高峰会议上达成的。《公约》有3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现在,超过190个国家和欧盟已经加入了这一协定,美国却仍未批准这一公约。
近年来,业界各类人士正在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议题和进程,但是英国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勒 (David Attenborough) 和许多科学家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在保护自然上花的精力、投入的关注尚未达到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议题的相同高度。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因不断增长的农业发展需要(种植棕榈油、大豆和生产牛肉制品等),更多地区的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正在迅速遭到破坏。一方面,这些生态系统可以调节对种植粮食作物地区的降雨;另一方面,植物可以吸收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保护甚至将更多地域还给自然,也成为减缓气候变化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的情形不算乐观。即使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寻求有效的方法来保护和恢复更多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但热带雨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损失正在加速的趋势,一时间还难以逆转。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公约》已经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创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法律、技术和社会机制,许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基于《公约》之上。本届东道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之一,将努力让这届COP15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COP15希望实现什么?
诞生于 1992 年的里约地球峰会,旨在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并确保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的这一公约,至今已经走过29个春秋。
关于COP15将会实现怎样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讨论声近年来未曾停下。据报道,早在2020年,由加拿大和乌干达共同领导的工作组就制定了这一框架的初期案文,设定了2050年之前需要实现的5个长期目标、若干中期目标、以及到2030年要实现的20个目标。但如今一年多过去,草案完善得如何?这份草案能否得到所有缔约国的认可?如何将草案中的目标纳入各国的政策中?在大会进入COP15各方的斡旋和谈判中,各国会在草案的基础上提高目标,还是会降低标准?这些疑问都终将在中国昆明揭晓。
当前,对于《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否需要像《巴黎协定》设定温控目标那样也设立顶层目标的分歧较大。一些缔约国代表认为这样做会有所帮助,而另外一些缔约方认为这会分散各国落实新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注意力,而且不可能用一套指标来囊括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方方面面。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简称RSPB)国际政策专家Georgina Chandler表示,在自
然保护方面有着更大雄心的国家除了东道国中国,还有加拿大、欧盟、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和英国。同时,巴西和阿根廷忧心忡忡,两国可能会因为更严格的自然保护规则,影响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和长期的经济稳定。
同时,中国作为本届东道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进展可圈可点。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在9月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实施“爱知目标”(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COP10上制定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2020目标)的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分别是第14项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第15项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第17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13项目标基本实现,有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
此外,哥斯达黎加正在努力推动会议取得有效成果,并成立了“雄心联盟”。塞舌尔、阿联酋、摩洛哥、加蓬和莫桑比克都加入了这一联盟。同时,欧盟、挪威和加拿大也展示出了决心。土耳其将主办下一届缔约方大会,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Georgina Chandler表示,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不同的是,尽管美国从未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美国的声音这些年没在谈判桌上响起,但也不算完全的旁观者。作为 “30x30”愿景的参与方,美国总统拜登承诺到 2030 年保护其国家至少 30% 的土地和沿海水域,这将对海洋物种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目标总与实际存在差距。在 2002 年和 2010 年缔约国共同制定的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知道这些目标的人太有限,因此在 10 年后我们发现这些目标都没有完全实现。”资深气候和能源政策官李硕表示。
业内专家预测,相比之前,“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草案会向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提出的目标不仅明确,有时限性(如物种、栖息地和惠益共享等领域的目标),而且都以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源而采取的行动为基础。
但一次缔约方会议可能会达成几十项决议,有些是没有争议的,有些可能备受争议。回溯2002年和2010年,每失败一次,人类保护自然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从海洋到荒野,从沙漠到绿洲,物种生存环境的优劣始终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征途漫长而艰巨,需要各方付诸行动,COP15就是一个新的
放大镜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从何而来?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德·达斯曼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1980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托马斯·拉夫乔伊在书中将生物多样性一词引入了科学界,拉夫乔伊因此获得了“生物多样性教父”的美誉。1985年,美国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W·罗森造出了目前通用的“Biodiversity”一词,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东道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特点?
一是物种丰富多样。中国由于物种特别丰富,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
二是特有属、种繁多。中国生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发达,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以及大熊猫、白鳍豚等都是中国的特有种。
三是区系起源古老。中国的很多陆栖脊椎动物中不少都是古老种类,如羚牛、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大鲵等。
四是种质资源丰富。中国的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作物品种、药用植物、牧草、观赏花卉等也异常丰富。
五是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荒漠、泥炭、高山冻原等。中国的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和海洋生态类型系统也同样丰富。
六是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中国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也很丰富。如藏族宗教信仰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哈尼族对神山、神林的保护以及纳西族的不准砍伐水源林等传统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