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由华泰证券、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环境中心联合主办的“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12月17日在北京举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海证券交易所、北京大学、中科院、环保组织与实体经济及金融业的代表参加论坛,共同探讨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企业治理(Governance)】投资中的生态环境准入体系。
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当下,ESG作为一个围绕着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方面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目前ESG投资中,对于E(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商道融绿的ESG数据库显示,过去一年,中证800上市公司中,只有55家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无法实现事先预警,近年来诸多破坏生态环境、对濒危物种栖息地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在环保部门和公众的监管之下被迫中止。
“金融行业的参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但如何在ESG投资中充分体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目前缺乏足够的讨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在会上表示,“国内ESG投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信息缺乏,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希望上市公司、科研机构有更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信息披露尝试,能够在投资领域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准入标准,对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不仅被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在程序中也应该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华泰证券研究所联席负责人张光耀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地方,需要有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去认识和评价企业,解决ESG投资决策的现实障碍。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助理、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可持续工作组副主席李莹莹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ESG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二季度末,中国成为欧洲和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
李莹莹称,交易所是连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桥梁,在ESG生态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交所近年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交所自身也在践行ESG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制定。未来将持续做好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为实现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大的风险,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视频致辞中说。
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欧阳志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主任马军,MSCI ESG 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等专家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上市公司环境表现与ESG评级等议题作了主旨报告。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环保组织与上市公司、境内外资管机构代表针对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则、信息披露和数据整合、投资应用和在地探索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外,本次论坛还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Tool,简称BIA工具),基于生物多样性和建设项目环评信息,为建设、投资、规划等单位提供生物多样性影响查询和评估。
据介绍,BIA工具首次将野生动植物分布以及自然保护地等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和建设项目环评等发展建设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从空间规划的视角让企业、政府和公众识别规划和建设项目对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占用,从而评估其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目前BIA工具已聚合了超过30万条物种分布数据,1100多条各类型自然保护地数据,以及超过18万个环评建设项目信息,将为ESG投资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用于评估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和金融风险,以减少因不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栖息地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