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奇迹的世界意义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12-19 12:45:31 浏览()次

  沙中不仅能“生绿”,更能“生财”,这无疑启示我们,不仅生态退化是可逆的,而且在人的不懈努力下,那些曾经看似为虐一方的无用之害,也完全可以变为潜力巨大的有用资源。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正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今天的中国大西北,一场绿色发展的生态奇迹正在上演。美国航天局根据卫星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中国的贡献比例居于首位。而这一时间跨度,正好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0年。

  中国的“绿色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漠,千余年后近80%重新穿上绿装;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紧紧锁住了宁夏中卫的黄沙,让“塞上江南”实至名归;赶漂人变身造林人,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的三堆子漫山种满剑麻,涵养着长江上游的水源……西部大开发的20年,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快速治理的20年。一个个“染绿”“复绿”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年均新增造林逾9000万亩,165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如果说几十年前,饱受风沙之害的我们,抱定“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坚定信念,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那么现在,当治理的量变累积为质变,“沙进人退”历史性地逆转为“人进沙退”,我们审视生态文明的视角,也更多了几分“物尽其用”的思考。眼下,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均已进入恢复利用的新阶段,人沙关系正在从“斗争抗衡”转向“和谐共处”,“沙”的资源价值被不断发掘。仅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每年就可转化绿色电力50亿度。沙中不仅能“生绿”,更能“生财”。

  建设美丽中国,追求绿色发展,西北大地“由黄变绿”直观地启示我们,不仅生态退化是可逆的,而且在人的不懈努力下,那些曾经看似为虐一方的无用之害,也完全可以变为潜力巨大的有用资源。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与发展逐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随着实践的推进,我们愈发真切地感受到,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资源的“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生态建设更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钱工程”。要让治理效果经得起看,经济账就得经得起算。库布其治沙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塞罕坝播绿衍生森林碳汇交易……“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这些难题背后,其实就是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更多人看到生态建设的好处,治理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绿水青山守护的获得感也将更扎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着眼当下,绿色低碳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充盈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某种意义上,绿色发展蕴含无限潜力,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正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从我国今年的主要经济数据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看,植树造林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渐成风尚,简约适度深入人心。立足生态系统的全局,中国的绿色行动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更是在护佑全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

  “环球同此凉热”,没有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曾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不曾付出艰辛努力便收获良好生态环境。而“中国经验”之于世界的最大意义,或许就在于我们以实践证明,事在人为,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什么样的绿色奇迹都能创造。作为国际合作的推动者,2017年,中国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到政府、企业、农牧民、科技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积极作为、共享经验,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树立了“绿色样板”。

  守护共同家园,我们都是绿色播撒者。内蒙古牧民毕力格曾致信感谢蚂蚁森林的全球用户,因为数亿人在手机上点击屏幕收集绿色能量的举动,换作了荒漠旧貌换新颜的千万棵梭梭树。最美播绿人,是“草鞋书记”杨善洲、“延安树痴”张莲莲,是山西右玉接力奔跑、打造绿洲的20任县委书记,也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地球公民。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就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