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处千年水利工程因何申遗成功?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9-11 21:01:01 浏览()次

我国再添两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9月4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名列其中。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19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灌溉工程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和景观价值。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高占义表示,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工程效益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呈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为人们生动再现历史的同时,也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河套灌区: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弯的最北端,这里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它和长城共同见证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变迁的历史。

  河套灌区是黄河多沙河流引水灌溉的典范,也是全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之一,引黄灌溉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河套灌区开挖大小干渠40多条,至今沿用的还有13条大干渠,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完善的七级灌排配套体系,造就了“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河套灌区同时也是内蒙古高原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生态屏障。这些水利工程灌溉着1200多万亩的土地,维系着1800万亩面积的生态,特别是让乌梁素海湿地维持正常的水面,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千金陂:

保障灌区农田旱涝保收,助力城区防洪

  千金陂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上,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千金陂全长1.1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围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灌溉面积2.2万亩。

  ◎强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古工程启示灌区现代化建设

  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费利克斯·赖因德斯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灌溉遗产工程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遗产’,正与时俱进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费利克斯·赖因德斯说,要借鉴灌溉工程遗产因地制宜的布设方式,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中运用创新性思维;借鉴其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借鉴其综合、高效、便于操作的管理方式,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中加强农户和用水户的参与。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具有区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的价值观和独特的工程建筑美学,有着生态保护的深刻内涵。它们对我国灌区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甚至是现代水利工程的“老师”。

  据专家介绍,现代水利工程主要是闸或坝,而古代水利工程,强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此前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姜席堰,位于浙江龙游县,工程布置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天然河汊及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兼具引水、排洪、排砂和通航等功能。与此同时,灌渠沿线利用高差还修建有多处水能利用设施。

  而河套灌区则为多泥沙河流引水灌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大型河流上无坝引水低影响开发模式,为干旱区大型灌区盐碱化防治、土地改良,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借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古代水利)工程本身是生态的,因为它没有阻断河流,它的效益也是生态的。它体现了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这样的规划特点是现代水利科学的源泉。

  ◎功能和效益仍在扩展,生动诠释可持续理念

  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也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倪文进说,一处灌溉工程历经几百上千年得以延续至今,往往意味着这一灌溉工程在规划理念、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上的可持续性,即使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其功能和效益仍在不断扩展。因而,灌溉工程遗产既强调历史价值,也看重可持续性。

  例如,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安徽寿县芍陂,历经2600多年仍在灌溉着67万亩农田,并成为今天淠史杭灌区重要水源调节工程。有2000多年历史的四川都江堰,是世界上留存完整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为提供城市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等多功能服务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广西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沟通着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至今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

  此次入选的河套灌区更堪称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典范。千百年来,河套灌区的灌溉工程体系、管理制度能够随着自然环境变迁,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发展而发展演变,加上开发强度合理、兼顾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体系规划设计,使河套灌区能够较好地延续发展。正如倪文进所说,“留存至今的古代灌溉工程,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生动地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传承、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一部分,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让我们学习古人可持续灌溉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谭徐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灌溉工程的特点,一是类型更丰富。如有堰坝类型、景观类型等。二是时间跨度特别大。已有的19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覆盖了2000多年的历史,贯穿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各历史时期。三是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仍在使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四是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越是与当地农业经济关联密切的工程,管理效果越好。五是中国有专业的水利史研究团队,对灌溉工程的研究是延续的。六是记录非常完善。有关灌溉工程的资料都会记录在石碑或者县志档案里。

  历史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仍有数百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灌溉效益,那么申遗成功之后,应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

  专家认为,首先这些灌溉工程遗产的管理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遗产的文化形态包括工程建筑型式、堰庙、碑刻等必须得到切实保护。此外,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凝结着古人治水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向公众全面生动地展示工程并予以科学的阐释。同时,好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保有它的灵动和美好,为历史留见证,为未来留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