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万物种正濒临灭绝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5-17 15:35:26 浏览()次

 联合国近日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逾100万个正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数十到数百倍。科学家认为,事态紧迫,但只要从现在开始、从全球到地方各层面进行“革命性改变”,依然有机会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大自然。

  正值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份报告在科学与决策之间架起了桥梁,为2020年的生物多样性大会设定了重要基准线,并为人类未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前所未有的灭绝危机

  很多养猫爱好者在猫咪去世时都会大哭一场。和陪伴在身边的宠物相比,数量更庞大的物种正在人类目光不及处悄悄“离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披露,就全球的哺乳动物而言,60%是人类饲养的家畜,36%是人类,只有零星的4%是野生哺乳动物。而现在,为数不多的野生哺乳动物的生存状况也在进一步恶化。

  上述结论来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

  报告凝聚了至少50个国家400名专家3年的心血,包括所有数据的完整报告预计将超过1500页。内容涵盖除南极洲外所有陆地生态系统、地表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了50年。

  报告数据表明,人类已是名副其实的地球“霸主”,但却当之有愧。物种灭绝速度前所未有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栖息地“入侵”、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与150年前相比,现在,地球上大约3/4的土地已经“沧海桑田”。

  自1980年以来,每年工业生产中有三四亿吨重金属、有毒污泥等废物被倾倒入各个水域,进入沿海的肥料产生了400多个海洋“死亡区”。同时,大多数栖息地主要在陆地的本地物种平均丰度(指物种数目)至少下降了20%,这一趋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以后。

  “人类发展速度太快,新技术的诞生、生产速度的加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不断叠加、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胡京仁对记者说,“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新物种的产生速度已远远赶不上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

  过去50年来,全球农作物产量增加了约300%,原木采伐增加了45%。而另一方面,全球23%的土地面临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生物多样性状况进一步恶化,人们的粮食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科学的论证已经很明显,我们正处于第六次大规模灭绝之中,我们不能再延续往常的做法。”世界经济论坛高级顾问、全球公众福利中心主任Dominic Waughray指出。

  “革命性改变”迫在眉睫

  警钟并非首次敲响。

  早在2005年,由95个国家1300多名科学家历时4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得出结论与近日这份报告相似,并且同样充满紧迫感:“60%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退化,地球上近2/3的自然资源已经消耗殆尽。未来50年内,生态系统退化将进一步加剧。”

  时隔14年,各国虽然做出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但仍未遏制生物多样性的衰减趋势。本次报告再次警示,除非采取积极行动,否则灭绝速度还在加快。

  “这份报告并非想让人们泄气,觉得亡羊补牢也无济于事。”发布方IPBES执行秘书Anne Larigauderie表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危机,为解决问题出力,这才是这份报告想要传递给全世界最主要的信息。”

  与以往不同,报告特别强调,为了让大自然可以得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各国必须协同努力、共同促进“革命性改变”的发生。“‘革命性改变’指的是跨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整个系统范围内的重组,包括范式、目标和价值观。”IPBES主席Robert Watson解释。

  报告在法国巴黎公布的当天,消息很快传到离巴黎不到300公里的梅斯,那里正在举行七国环境部长会议,讨论的议题恰巧是气候变化威胁和生物多样性危机。

  在此背景下,10来个国家最终通过了《梅斯生物多样性宪章》,以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法国生态转型和团结部长弗朗索瓦·德吕吉强调,“新宪章是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采取的首批具体措施。”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环境挑战是不可分割的,必须一起解决。”宪章中写道:“我们承诺将促进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价值纳入到政府、商业和经济部门的主流决策中。”

  就在同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代表后,宣布了针对食物浪费、垃圾处理、塑料回收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以“创造一个宜居的地球”。他同时表示,将敦促欧洲其他国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不少专家认为,无论是报告还是《梅斯生物多样性宪章》,都是为2020年即将在中国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做准备。

  这次会议被寄予了厚望,它将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执行期画上句号,为2020年后聚焦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方针。“科学家们希望一个保护地球的重大国际协议可以在那里达成。”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点评说。

  “报告的发布正值地球及其所有人的关键时刻。”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和联合国助理秘书长Cristiana Pa ca-Palmer表示,“在科学与决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至关重要。报告为2020年的生物多样性大会设定了最重要的基准线,并为未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此需要政府、企业、投资者、科学家和社区团体齐心协力,进行彻底而紧密的合作。”Dominic Waughray说。

  □ 相关链接

  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一公约的签署是人类在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方面的一个里程碑。

  2002年孕育“倒数2010”运动

  在2002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曾承诺“到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欧洲声势浩大的“倒数2010”运动。但遗憾的是,未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的衰减趋势。

  2010年制定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会议认为,此前阶段未达成生物多样性目标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数战略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决策层应有的重视。因此,“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主流”成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排在首位的战略目标。

  2012年建立IPBES

  201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借鉴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解决机制,建立了与公约相互独立的科学评估机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 IPBES)。《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是IPBES首次发布的评估报告。(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