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北五环外的温榆河公园、北三环内的柳荫公园等城市公园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片片“荒野”,学名为“自然带”,是专门为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的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由栖息地。
这些“荒野”,没有游乐设施、远离游客,也没有园径和路灯,园林绿化工人很少进入,把人类干预降到了最低。这些“荒野”,不打药、不修剪,哪怕有轻微虫害也没关系,绿化工人会密切观察,不轻易干预,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和野性。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共开辟“荒野”558处,遍及城市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也能感受野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开辟“荒野”、打造城市“自然带”,对推动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荒野”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在这些“自然带”中,各种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找到了安全的庇护所,植物种类也日益丰富,形成了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例如,温榆河生态监测团队提供的数据显示,园中已监测到动植物累计880种,其中不乏大鸨、斑头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
其次,“荒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的平台,可以使市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市民可以通过家门口的“荒野”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市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同时,“荒野”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市民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人、建设者,开辟“荒野”、打造城市“自然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市民了解“自然带”的价值,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对“自然带”的认知和认同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市民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享受到亲近自然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热情,成为城市“自然带”建设的生力军。
北京市打造城市“自然带”的做法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也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标杆。我们期待看到未来有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一做法,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不仅是对当下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宝贵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