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该从何处着力?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1 11:51:15 浏览()次

近年来,我国通过碳普惠机制建构、生态文明消费观培育、环境权益交易创新等制度性探索,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笔者认为,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以思想引领破冰、以社会共识筑基、以制度创新固本,才能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能。

以生态价值观深化思想内核

低碳理念贯穿生活全链条。绿色生活方式将低碳、循环、节约理念融入能源使用、交通出行、消费选择等生活全链条,以资源集约化、污染最小化、生态可持续为目标,推动社会生产与消费模式的结构性变革。从有机农业消费到旧物改造文化,从自然教育体验到共享经济模式,绿色生活场景中,生态意识正在转化为行动自觉。绿色生活不仅要求个体在消费决策中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更倡导通过低碳技术应用、资源再利用等方式减少生态足迹。

生态福祉与生活品质紧密相关。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内核,在于实现生态价值与美好生活的深度融合。在绿色实践中的获得感能够让公众超越“口号式环保”,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生态治理。在降低资源消耗中提升生活品质,在减少环境压力中培育文明自觉,方能绘就绿色涌动的文明画卷。

筑牢公民共识性认知的社会根基

公民的共识性认知是夯实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要将绿色价值内化为公众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实现从共识到共治。

示范引领淡化认知分层。当前,我国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实践呈现显著分层特征,与生态环境意识呈正相关的高学历群体,在垃圾分类、低碳通勤、资源集约等领域具有更高的行为自觉。这一群体的示范通过社会学习机制形成“涟漪效应”。当绿色生活方式从个体选择上升为集体共识,分散的生态环保实践将聚合成结构性变革力量,推动绿色理念转向全民共识。

制度协同与柔性治理。垃圾分类、低碳出行、旧物循环,皆以积微成著之势重构消费伦理秩序,系统消解资源粗放型发展的积弊。需以“简约适度、循环再生、天人合一”的价值导向激活社区自治创新活力,通过规则协商、行为共治、成果共享的参与式治理,实现居民生态素养阶梯式跃升。依托“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区自治”的协同机制,构建社区低碳公约的柔性约束框架,使绿色规范渗透基层治理末梢。

教育浸润与代际传承。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需通过多维路径激发系统性变革动能。以环境教育的全龄段渗透、绿色文化的浸润式传播、制度激励的梯度化优化为着力点,渐进式提升公民的生态认知能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四维联动机制,将绿色生活场景嵌入公共空间营造,通过具身化参与促进认知迭代与行为固化。多维渗透之下,绿色价值观方能代际传承,形成社会肌理的持久烙印。

拓展多元化的实践路径

实现绿色生活方式转型需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体系。这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整合文化基因、社会网络与制度创新,形成理念革新、全民共治、制度保障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唤醒文化基因,厚植生态理念根基。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始于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从街头巷尾的共享单车到社区的智能回收箱,从阳台立体绿植到商超碳标签设计,这些生活场景的创新实践都蕴含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智慧。应积极推动传统生态哲学与现代低碳科技深度融合,让惜物节用的文化基因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碳积分兑换平台等数字化载体中焕发新生。

织就共治网络,激活全民参与动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绿色实践网络,需要每个社会单元的共同参与。家庭主妇的节水妙招与青少年的环保提案互为补充,退休老人的种绿行动与企业碳普惠计划形成呼应。通过建立家庭环保积分与社区监督岗联动机制,依托碳足迹可视化技术构建生态账户体系,可使个人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兑换的社会价值。当二手循环商店成为时尚地标,当屋顶农场变身城市绿洲,绿色生活便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创新制度设计,释放政策引导效能。日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需构建刚柔并济的激励约束体系,在立法层面完善绿色消费专项法规,在激励机制上推行阶梯式碳普惠政策。通过政策工具的“组合拳”,让制度红利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持续动力,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绿色生活方式道德实践研究”(AHSKQ2023D067)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