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某较大环境风险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了每年一次的环境应急演练。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演练除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外,属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负责人也全程进行了现场观摩。之前此类由企业自行组织开展的环境应急演练,属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通常并不会参加。演练结束后,由企业自行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对演练的执行情况、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
环境应急演练是企业或组织为提高自身在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模拟在某种易发频发环境事故的场景下,根据应急预案进行的组织、调度、处置等模拟演练活动。通过演练,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正确、快速、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能力的目的。为确保企业将环境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事业单位、中级及以上环境风险工业园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环境应急演练。
然而,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部分由企业自行组织开展的环境应急演练流于形式,其组织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理解演练对正确快速处置事故、保护人身和环境安全的意义。比如某地2023年组织开展化工企业环境应急演练专项执法检查时发现,平均每家化工企业存在3项以上涉及环境应急演练的问题。以演练评估报告为例,演练结束后企业应撰写包括演练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预案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等内容在内的演练评估报告。但实际上部分企业撰写的演练评估报告仅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演练过程,并未找问题、作总结、提建议,有些演练评估报告甚至只有“某日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这一句话。
为提升企业自行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的质量,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要求,属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负责人每年要全程参加三次到五次辖区内企业自行组织开展的环境应急演练。从实际效果来看,执法部门负责人参加演练,对企业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效果显著。
促进企业真演真练。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对环境应急演练工作并不重视,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管理要求。事前不做演练计划、事中不按照预案进行、事后不组织评估总结等“假演不练”的情况不在少数。有时为了不影响企业生产,一些企业甚至对应急演练一再进行简化,事故模拟不真实、相关人员不参加、应急设备不试用、职能部门不联动。而属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负责人亲自参加应急演练,则向企业明确传递了“应急演练工作很重要、执法部门很重视”的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一旦知道执法部门负责人会现场观摩应急演练,往往会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保证应急演练质量。应急演练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然而受限于专业知识等原因,部分企业在应急演练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一些企业会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参与应急演练方案的制定、实施环节评估以及存在问题整改。但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和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企业应急演练的质量。而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负责人参加应急演练,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应急演练的质量。由于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每年至少全程参加三次到五次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演练,因此无论是对应急演练中的共性问题还是特殊问题,执法部门负责人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指出,确保了演练工作高质量开展。
提升区域应急水平。以往企业应急演练大多单独举行,执法部门负责人在应急演练后,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邀请属地区域其他企业共同参加或学习观摩。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集众人所长,为应急演练进行全面体检,发现更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区域所有企业应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某企业在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负责人的牵头下,邀请了当地其他多家企业实地参与应急演练全过程,演练过程中各参与企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效果显著。笔者认为,这种通过一个点带动一个面提升能力的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