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院大气复合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团队:十二年科研坚守,为了更多蓝天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19 11:41:00 浏览()次

3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表彰了2024年度荣获全国妇联、中央和国家机关妇工委表彰的先进集体及个人,六位先进代表作典型事迹交流发言,充分展现了生态环保巾帼铁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生动事迹。本报今日刊发相关典型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2023年4月,我们团队从全国111个候选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单位共同颁发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这也是生态环境领域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这既是对我们十二年如一日科研坚守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大气治理之路的集体礼赞。

时针回拨到2013年冬天,面对雾霾阻击战,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眼前:雾霾从何而来?彼时国内污染溯源技术基础仍较为薄弱,亟须攻克PM2.5传输量化、动态追因、行业追踪等多维度多尺度来源识别技术难题,我们这支多学科团队以集体智慧撬开突破口。700多个日夜,团队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办公室的灯光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画面:大气化学组基于PM2.5成因机理,经过上万次调试,研发出具有小时级时间分辨率和公里级空间精度的溯源核心算法;计算团队加班加点,实现了模型运算效率数量级的提升;质控组融合天地空数据,编织出立体校验网络。当模型平台首次清晰勾勒出重点区域PM2.5污染传输轨迹时,所有的坚持都有了答案。这个自主可控的模型,既能精准解析本地污染源贡献,又能捕捉跨区域传输路径。在蓝天保卫战的一个个关键战役中,它成为了划定联防联控区域、制定差异化精准策略的“科学罗盘”。这段从零开始的跋涉,让我们更坚信:自主创新是打破技术壁垒最锋利的长剑。

当大气治理步入深水区,边际减排成本成倍攀升,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经济、民生与环保的复杂平衡。为此我们在祖国大地上寻找答案。在家具产业集群,我们循着刺鼻气味,发现喷涂车间治污设备去除效率不足40%;高温炙烤下,我们背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攀上几十米高的烟囱;我们走访上千个村庄,获取散煤治理成本的一手数据。这些沾着尘土、带着车间温度的现场数据,最终汇成了基于本土参数的成本效益优化模型,为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公约数”提供了关键钥匙。当钢铁企业发现环保改造竟能降本增效,当地方政府看到精准治理可以节省数亿元的财政支出,一批批重大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这个用脚步丈量出的数据库,支撑起“分区域、分行业”治理的最优路径,也印证了科研唯有扎根大地,方能绽放真理之花。

面对0.1微克级攻坚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挑战,我们以构建高精度碳污融合清单为突破,全面摸清排放“家底”。为了设计出准确高效的活动水平调查表,团队历时半年走访了三千余家企业,捧着不同行业的生产台账反复推敲,将填报指标优化精简了近四成;为了获取塑料制品行业本土化产污系数,我们连续半个月背着采样箱穿梭于生产车间捕捉关键数据;当发现十余个重点行业VOCs末端治理效率存在系统性偏差,我们建立起更科学的核算方法。这套碳污融合清单技术,将推动城市治理模式革新。那些与数据较真的日夜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终会在时光淬炼中凝成科学最锋利的刃。

我加入这个团队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我也从初出茅庐的学生成了一个一岁孩子的母亲。十二载寒来暑往,我们的环保日志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镌刻着无数个充满温度的日常。我渐渐触摸到了环保人最朴素的答案。初心是什么?是直面污染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初心为了什么?答案就在蓝天下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