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模式拓宽转化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7-02 11:13:41 浏览()次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立足乡村地区生态资源禀赋,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也是促进共同富裕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通过学调研,笔者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七种模式。

绿色农业驱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通过股权、品牌、战略合作等途径链接产业链各节点,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研学康养等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特色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康养发展模式。依靠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注重生态优势、区位条件、地理风貌、产业基础和人文内涵,引进专业设计和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的前提下,突出乡村元素,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将生态产品与载体“捆绑式”开发经营,实现“共生增值”的新型业态,通过溢价销售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自然资源流转与开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综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通过产权流转等方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经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耕地保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联动推进村庄整治提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支点。

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开发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模式。采取“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方式,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等途径,注重技术集成,开展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恢复或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并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供给增加、价值提升和正外部性溢价。

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构建森林、河流、湿地、耕地、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对生态产品供给方给予补偿,激励其开展生态保护,保障生态产品供给。

生态权益交易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模式。开展生态产品产权交易和流转,推进水权、排污权、碳汇等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建立交易体系,引导资源环境使用方购买相应指标,从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增值模式。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生态产品且经过专业机构核算估值的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同时,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信用体系构建,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定制开发信贷产品,激活经营潜力,促进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有效推动生态产品向生态资本的转化。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操作性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发展,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技术支撑,整合资金投入,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积极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布局,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带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致富,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