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曝光了河南省三门峡市以生态修复之名违规挖湖造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无序扩张加剧生态环境承载负担等5个典型案例,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笔者梳理此次曝光问题发现,5个典型案例反映出“违规取用水”“违规开采地下水”依然存在,违规“挖湖造景”问题屡禁不止,违规用海、违法填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
有的地方政绩观“跑偏”。比如,国家明令禁止违规挖湖造景,而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追求面子工程“显绩” 罔顾国家三令五申,以河道生态修复之名,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破坏自然生态,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张掖市在弱水公园内未批先建两个人工湖,在白塔彩虹公园、张掖大剧院西侧公园内各建1个人工湖。
有的问题整改“烂尾”。比如,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曾指出,青海省盐湖资源不可持续问题突出。4年过去,督察整改方案形同虚设,立行立改成一纸空文,违法违规开采行为持续存在。2017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文昌市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大面积水产养殖问题,如今核心区、缓冲区内多处生产用房仍在使用。
有的规划滞后。比如,十余年规划缺失致使海南900余株红树林陆续死亡。
有的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比如,漳州市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区县和部门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不到位,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各地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工作中的沉疴顽疾加强分析研判,深挖根源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真刀真枪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的突出问题,要用“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能力素质不高造成的,哪些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从而对症下药,拿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严防老问题穿上“隐身衣”、新问题躲进“青纱帐”。
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重在解决问题,难也在解决问题,贵在弘扬自我革命和斗争精神。各地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上了“手术台”,既不能久拖不决,又不能无动于衷。要以稳、准、狠、韧、快的劲头,在立行立改上求实效,在标本兼治上求创新,当下能改的,立说立行,即知即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盯住不放,持续整改,防止虎头蛇尾,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整而未治、禁而未绝,祁连山生态不堪重负、局部破坏难以逆转,背后都与相关干部不担当、不碰硬有关。只有敢向问题动真格亮剑、出重拳惩治,才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如今秦岭、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由乱到治,就是有力的例证。用好“问责”利器,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对工作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该查处的查处,坚决防止纸上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切实提升整改工作实效。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既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也要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多做解剖麻雀、举一反三的工作,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
编辑: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