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地方对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中已明确的产业及能源结构调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整改措施,因一时遇到困难矛盾,就动摇了推进督察整改的决心,打起了“退堂鼓”,等待观望、消极应对,措施落实不力,整改进展明显滞后,甚至企图蒙混过关,导致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思想认识有误区。个别地方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树得不牢,嘴上喊的和实际做的有差距。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督察整改代价太高、困难压力太大,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个人政绩。二是破解难题办法不多、态度不坚决。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改善,各地剩下的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涉及税收、资金链、人员安置、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有的地方班子换届调整后,“新官”不愿理“旧账”,有畏难情绪、观望心理,缺少刮骨疗毒、真刀真枪抓整改的实际动作。三是压力传导不到位。有的地方整改责任压得不实,在考核上缺少硬约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不精准、不到位,致使整改工作重形式、轻实效,或干干停停、敷衍应对,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自以为是、打折扣、搞变通。
督察是手段,重在发现问题;整改是目的,要在解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始终把推动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牢牢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以坚决的态度、务实的举措,做好督察整改的“后半篇文章”。
思想上保持定力。切实提高对推动督察整改工作的站位和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不能因一时一事的矛盾困难,动摇推动整改的决心,不畏难、不退缩,一以贯之抓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
谋划上全面系统。把督察整改作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直面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敷衍,深入分析省情、市情实际,既着力解决自身问题、眼下问题,又兼顾长远利益,多想打基础、管长远的办法,从源头上转方式、调结构,决不能再走盲目铺摊子、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的老路。
方式上精准科学。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科学设定整改目标,抓好政策衔接,使长劲、用韧劲,跑好“接力赛”。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整改,既不能盲目蛮干、搞“一刀切”,也要防止不讲科学、搞“大跃进”,力求用最小的整改成本换取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行动上借势借力。督察整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需要各地党委、政府借督察整改之“势”,构建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整改“责任链条”,有效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整改工作合力。同时,要借督察整改之“力”,对症下药、动真碰硬,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