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3年1月县域及乡镇跨界水质考核结果最近出炉。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中,除包含有全市28个县域跨界水质断面考核成绩外,全市119个乡镇跨界水质断面考核也纳入其中。
每月对119个乡镇实施水质跨界断面考核,点大线长面广,压力大、任务重。近年来,十堰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环境监测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加强县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乡镇跨界水质断面考核得以顺利实施。
理清两个“中心”事权
2月22日上午,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乔迁新址并揭牌。这标志着十堰环境监测改革又迈出关键步伐。
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位于十堰市重庆路,办公楼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1330平方米。有各类仪器设备220台(套),包括ICP、ICPMS、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具备开展水和废水等六大类335项环境监测项目的能力;配备监测车9辆,业务车辆6辆,环境监测船1艘(国环监1号),无人监测船3艘。
“办公场所宽敞了,办公设备先进了,办公心情也跟着舒畅了。”广大十堰环境监测人员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开始新冲刺,以饱满工作热情推动十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17日,经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研究,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承担的地方事权监测事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此前,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也历经多次沟通协调。
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重点组织实施市级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监测、污染源监测等监测任务。其中市级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包括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县域跨界断面与市级断面水质监测、城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监测包括国家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省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监测等;污染源监测包括污染源执法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重点排污单位监测、应急监测。另外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参与指导县级应急监测工作,负责各级监测人员技术培训、考核、评价等。
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重点负责水、气自动站日常运行管理,包括国控、省控、市控水站运行基础条件协调保障,城区18个空气自动站、115个微气站、18个微水站运维,十堰市乡(镇)跨界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监测协调工作等。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统一规划十堰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托十堰智慧环保平台,统一进行监测数据管理,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时上传监测数据报告,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根据市局要求进行分析、评估并撰写报告。
为整体提升十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能力水平,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到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监测相关业务,目前已先行安排7人到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脱产“挂职锻炼”。
建好六大“运行”机制
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做好环境监测信息互通共享,监测力量协同联动?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全市监测“一盘棋”总要求,以“业务统筹、信息互通、联合会商、应急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六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监测信息互通,力量整合使用。
一是建立业务统筹机制。按照力量整合、技术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的原则,统筹全市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形成1个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个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6个县级环境监测站,以及N个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共同参与的“1+1+6+N”工作模式。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各分局、局属各科室、二级单位对全市环境质量现状及预警预报、污染源执法、环境应急等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共享群和“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实行共享。
三是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异常或严重超标等问题、污染事件、重点关注问题,进行联合会商,开展排查整改。
四是建立联合培训机制。统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市、县及社会监测机构的监测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应急培训。联合举办全市技能大比武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共同提高监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是建立联合检查机制。由市局监测协调科牵头,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组成专班,联合开展市、县级监测站和社会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检查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
六是建立联合应急监测机制。整合全市环境应急监测力量,统一应急指挥、统一应急监测、统一应急保障、统一应急演练,形成应急工作合力,重点做好丹江口库区水华风险预警应急、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预警监测。
提升六个“县站”能力
环境监测改革初期,个别县级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委托“第三方”实施,致使县站监测设备人员“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刀不磨会生锈,人不练会落后。为提升各县站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防止“县站”监测设备“趴窝”,监测人才荒废“武功”,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及时制定出台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提升工作“路线图”,要求各地按照“八有”标准,即有合格的监测站站长、有符合要求的监测人员、有达标的监测场所、有基本的监测设备、有有效的监测资质、有规范的监测业务、有顺畅的监测机制、有坚强的工作保障。
为迅速补齐监测工作短板,努力提高监测工作能力,各县站按照缺人补人、缺装补装等思路进行大刀阔斧整治,打出了一套壮筋骨“组合拳”。
他们第一时间让外借监测人员回归监测岗位、第一时间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全面排查检定维修、第一时间围绕地表水基本29项监测能力查漏补缺、第一时间对闲置设备设施交由市局统一调配管理使用。
其中丹江口市政府安排55万元用于购买监测设备及日常运行维护,郧阳区协调52.85万购买监测设备,郧西县政府划拨土地5亩启动面积达1500平方米监测站建设。
十堰还将“每月一考”的全市119个乡镇跨界水质断面考核监测工作交给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实施,让各县级环境监测站在实战环境中摔打锤炼,提高素质。
与此同时,十堰还通过“监测应急大比武”,以及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办、一月一通报各地监测工作进度等方式,不断加强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人员能力作风建设,使各县级环境监测站全面恢复正常运行。
目前,十堰市6个县级环境监测站均为副科级,每个站18个事业编制,经费全由市级财政保障。六个县级环境监测站认定项目都在40项以上,丹江口站达到123项;都具备地表水29项、常规大气项目、噪声项目、部分污染源项目的检测资质,能够满足“十四五”地方事权的水、气、声监测任务。
通过努力,目前六个县级监测站均能自主开展乡镇跨界断面考核监测工作,丹江站、房县站、郧阳区站达到水质29项分析能力;竹溪、竹山、郧西站基本能达到水质常规五参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六价铬等监测能力;竹山、丹江口、房县、竹溪监测站等综合面积均达到不低于800平方米标准。
下一步,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化探索环境监测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提供科学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