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工作做到接地气、通俗化,才能聚拢人气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22 14:50:39 浏览()次

近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使工作接地气、通俗化,让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更好为群众所掌握、为基层所掌握。

有人说,生态环保工作专业性太强,老百姓听不懂、记不住、说不出、用不上。即使参与,也更多限于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方面,对其他生态环保工作,不了解、不理解,自然就不关心、参与度低。比如机动车限行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措施,不少人反对,实际是对生态环保政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不了解。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采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这样才有助于各项政策深入人心、赢得民心,争取到更多公众的支持。

当前,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公众也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但是对怎么参与却不甚了解。笔者认为,用更接地气、更通俗化的方式宣传好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助于公众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保全民行动体系。

那么,如何做到工作接地气、通俗化?笔者认为,一要表达通俗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用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话语接地气、暖人心,催人奋进。生态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需严谨专业,但执行起来要通俗、大众,既要能读准“普通话”,也要学会讲“方言”。将生态环保政策的政治性和专业性,用家常话表达出来,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河长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老百姓知道河道水环境有人管、有人治,这就是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通俗诠释。

二要指标形象化。生态环保领域有很多专业指标,伴随着大量的数字数据,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指标生涩难懂,数据冷冷冰冰,评价结果虽好看,群众却不怎么买账。只有让专业术语和数字数据形象化,契合老百姓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大家才会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监督者、吹哨人或见证人。例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群众期盼的目标。山东省在专业性指标的基础上,引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个具象性指标,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感官就可以理解、判断空气质量状况,受到广泛欢迎。

三要宣传多元化。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过于严肃呆板,尤其是对青少年明显缺乏吸引力,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抓住客户,占领阵地,营销手段不可少。生态环境问题向来受到社会关注,本身就自带流量,不妨添加一些非主流因素,多一些魔性打开方式。例如,云南大象旅行团的奇幻之旅、国宝大熊猫遭遇降级,还有微笑回归的江豚、战“五渣”的扬子鳄等,赚足了眼球,职能部门趁机输出一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直播、自拍、短视频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也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集众智可定良策。只要有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参与,污染防治攻坚硬仗必将胜利。环保工作多接地气,也就能聚拢人气,做出更多成绩。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