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网络上关于松绑烟花爆竹“禁燃令”的呼声高涨,但担忧反对者亦众。禁有禁的依据,人们有着人身财产安全、环境健康卫生等种种问题的切实担忧;放也有放的道理,不少人有着文化习俗传承、心理压力释放的真切需求。是禁是放,可谓莫衷一是。
解禁烟花爆竹的呼声,一方面反映了大疫三年后人们希望释放长久积在心中的压抑,背后是人们对回归日常生活的内心期盼,这样的社会心理很难用科学去劝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年味儿的怀念与向往,总是想象着“东风夜放花千树”和“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美好,希望通过燃放烟花爆竹的仪式感重新感受久违的年味儿,在传统习俗中寻求对来年安康的精神寄托。
但是,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另一些公众的担忧亦不无道理。毕竟前些年秋冬的大范围灰霾污染还记忆犹新,环境污染并未走远。烟花灿烂烘托喜庆的氛围,但2014年除夕夜,在全国开展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的达68个;2017年春节,湖南多个城市PM2.5爆表,甚至导致长沙黄花机场航班延误。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会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但巨大的噪声不仅会损害人们的听力,还会损害心血管系统。曾经的各种伤亡和次生火灾事故也触目惊心。
近些天,我们看到多数城市重申全面禁放,一些城市进一步划定甚至扩大了禁燃区,而有些城市则释放出略略放松管制的信息。笔者认为,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各地都可以依据区域实际做出合理选择。我们保护蓝天白云是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但群众的文化和心理需求也是其幸福感的源泉,同样应该予以尊重。而作为环境行业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做出松绑决定的相关地区,在顺应传承民俗民意的同时做好精细化管理,切实保护好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一是科学做好禁改限方案,组织好城市集中烟花表演活动。国际上,东京、新加坡、悉尼等地都有多年组织新年大型烟花表演的成功经验,我国香港的维港今年也再度上演了跨年烟花秀迎接新年。部分选择禁改限的城市可以选择便于大气扩散、适合观赏的区域,组织集中烟花燃放供市民和游客观赏,既能营造节日气氛,增加城市传统年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市民压力,缓解其自行燃放烟花爆竹的需求。
二是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应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禁燃区和限燃区的巡查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禁的地方得到切实管控,也保障限的地区得到合理疏解,优化重点时段主要毗邻区的联防联控方案,让“禁改限”落到实处。避免从禁燃变成无序燃放,导致“禁改限”的“限”名存实亡,各类安全、环境负面效应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监测。燃放必然会使空气质量下降,还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在很多城市仍面临疫情的当下无疑会给医疗机构平添压力。因此,各地应做好精细化管理,组织气象部门做好精准预报,依据大气扩散条件发布科学的烟花爆竹燃放指引。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监测,及时发布实时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并予以提示,有效控制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环境和市民健康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优化环境质量考核方案。
四是做好环境健康跟踪研究。相关地方政府应组织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做好烟花爆竹集中燃放阶段的市民环境监控跟踪监测和研究,科学分析燃放对市民的健康影响,掌握重点时段的医疗机构诊疗信息,为保护公众健康和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如何在尊重传统民俗和保护市民健康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各地政府认真研判,科学综合做出决策。一些地方的“禁燃”松绑既已来临,就有必要及时早做谋划,做好科学应对的准备。
编辑: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