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部发言人日前表示,我国的医疗废弃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核酸检测废弃物在内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需求,可以做到日产日清,安全处置。
受病毒污染的医疗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和地下水安全带来风险。笔者认为,事后应急风险管控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思维,未雨绸缪做好事前应急。
事前应急使用最多的方法是情景分析。要设计极端情景和压力测试,将城市这样一个巨系统置于极端情景之中,分析医疗废弃物对大气、水和土壤的链式影响。将全过程的优化机制分解到现实风险管理过程中,包括事前风险决策、识别、评估,事中风险控制以及事后应急、追责和修复补偿等环节。将机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面向全过程的风险防范体系。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风险管控时应把握如下三点要素:
首先,应基于不同情景来判断环境风险发生的特征。特别是识别在极端情景下环境风险发生和演化过程中涉及的各类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和职责。通过利益相关性分析界定不同主体所扮演的利益角色,承担的风险责任。进一步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每一个环节(从事前决策到事中应急)所涉及的政府部门及其在风险防范中所承担的职责,并进一步研究相关职能部门间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探讨相应职责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行政层级的部门之间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级的风险防范体系。例如,事前明确生态环境、水务、街镇等各单位在环境风险应急过程中的职责范围和风险管控措施。
其次,及早预判不同情景下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分析发现,生态环境风险具有不断累积叠加,最终演化为可对社会经济环境整体复合系统产生严重危害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识别出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场域特征,特别是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有助于尽早识别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先兆,最大程度降低或阻断风险演进与危害蔓延。
第三,警惕环境风险的延迟效应。疫情引发的环境风险和危化品爆炸等造成的瞬时风险不同,其往往具有滞后性、累积性、周期性,环境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因此,在刚发生时,应随着发展趋势调整环境风险管理预案,对风险隐患采取动态优化措施。比如,对于感染集中地区、方舱地区、密接人群地区等各类重点领域,设置典型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方案。同时,加强环境风险受体的弹性,即风险发生后自然要素受体恢复至风险前的能力与速度,采取管控措施帮助地下水、土壤等快速恢复受损害前状态。